本研究针对分布于广西的所用洞穴鱼类进行抢救性的多样性调查与研究,着力解决现存的分类学问题,争取发现一批洞穴鱼类新种;构建广西洞穴鱼类名录、检索系统和分布地图;同时选取适当类群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解决一些洞穴鱼类演化和动物地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洞穴鱼类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策略。
本项研究通过详细野外调查,从分类、区系组成、分布、适应演化、动物地理、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对广西分布的洞穴鱼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一新属,并发现一批新种,包括洞鳅属、长体岭鳅、安水金线鲃、细尾金线鲃、五龙河小鳔鮈、丽纹细鲫,并对洞穴种类阿庐金线鲃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厘定,另有岭鳅属和金线鲃属新种若干,正在描述与准备过程中,以后将陆续发表。(2)对广西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全面整理,截至2013年底,广西洞穴鱼类有效物种共有64种,隶属于1目3科10属,相较项目申请时统计的33种,提升了将近一倍。其中典型洞穴鱼类共有44种,占到洞穴鱼类总数的68.8%,为全国最高。广西洞穴鱼类全部为中国特有种,其中59种为广西特有种。7属为中国特有属,其中5属为广西所特有,在此基础上完成专著《中国的洞穴鱼类——广西卷》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已交初稿)。(3)对原岭鳅属的所有种类和新近发现的种类都进行了分类学整理和系统厘订。建立洞鳅属新属。明确了岭鳅属和洞鳅属各自的属征和主要区别,建立了检索表。对所有物种都进行了重新描述。此外将后鳍岭鳅并入云南鳅属;为叉尾岭鳅指定了新模;更正了小眼岭鳅的模式产地。研究还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探讨岭鳅属和洞鳅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4)选择处于不同分类单元的典型、非典型洞穴鱼类以及亲缘关系较近的地表种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SEM)、显微CT等技术手段,从不同分辨层次、不同空间维度,对嗅觉器官进行了比较形态学和功能形态学研究,分析适应性特化特征的演化趋向。(5)将绝大部分洞穴鱼类的模式产地进行了地理信息化。同时结合广西的喀斯特分布和水系分布,探讨了广西洞穴鱼类的分布特点和动物地理过程。(6)分析了目前威胁广西洞穴鱼类的致危因素,讨论了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在本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1次重要的国际合作考察,参加了4次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其中2次为大会特邀报告。培养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已正式发表或已接受的论文/专著13篇,其中SCI论文8篇,CSCD论文2篇,非SCI国际期刊(Peer-reviewed)论文1篇,专著或著作章节1部,另有1部已交出版社,2014年计划出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贵州喀斯特地区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演化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研究
贵州喀斯特洞穴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型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