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等原因致骶丛损伤易引起一侧下肢功能障碍和/或膀胱、性功能不全,因缺乏充足的动力源神经,目前的治疗困难且疗效欠佳。本研究拟以腰2神经根作为新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损伤,并对其术后靶细胞退变、神经再生、中枢重塑进行探讨。经文献检索,国内外未见报道。课题组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切断健侧L2神经根,通过相关蛋白检测、免疫组化、运动终板电镜分析健侧靶肌肉、神经肌肉接头的退变规律,NOs染色及Tunel法分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及凋亡情况,证实其安全性。在成功建立SD大鼠骶丛(L4-6)撕脱伤模型的基础上,设立健侧L2-伤侧L6(相对于人类S1)吻合组,伤侧L6-伤侧L6吻合组及不吻合对照组,通过电生理、免疫组化、电镜及逆行示踪判断吻合神经再生情况;利用BDA逆行示踪及小动物PET研究L2移位术后高级中枢重塑规律,论证其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有望为骶丛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们的旅行速度越来越快,严重的交通伤害和工业伤害也增加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严重的骨盆骨折。由于骨盆骨折等所导致的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腰4,腰5及骶1-4)也随之而来。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目前并无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业界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一直采取保守疗法 。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尝试采用外科方法治疗,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骶丛神经进行探查,如有可能,也进行原位的残端吻合,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恢复非常有限。陈爱民等提出采用健侧的骶1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并初步证实其作为动力源神经治疗的安全性和部分有效性 。但是临床上的骶丛损伤患者一般是多根神经根同时受损,而单一的骶1神经根仅能修复一支神经根。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源神经来同时进行骶丛损伤的修复,才有望提高恢复水平。腰丛作为动力源神经已经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 ,且由于腰神经根在后路比较容易暴露,和骶丛位置邻近,手术创伤相对小,课题组在对大鼠解剖结构参数观测的基础上,已成功建立骶丛撕脱伤模型,通过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大鼠行为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来判断L2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查、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观察并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判断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再生情况,证实其有效性。通过造模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比,电镜观察、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凋亡等指标综合分析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干细胞移植对骶丛损伤修复后靶细胞退变影响及机制研究
健侧腰骶神经根移位重建脑卒中偏瘫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前后相应中枢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
健侧骶神经根作为新动力源神经修复骶神经根撕脱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