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及维持洞庭湖湿地健康发展意义深远。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洞庭湖湿地有显著影响。本项目的目标是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下洞庭湖湿地演替的规律并发展完善有关的修复方法,具体将重点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湿地变化的3个规律,即①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下洞庭湖湿地面积、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②湿地生态系统中鸟类和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③湿地面积变化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将发展完善洞庭湖湿地保护的3个技术,即①点源污染控制技术、②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和③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还将建立湿地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实时保护(修复)。本项目将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采桑湖为示范进行研究,方法上将会有许多创新和突破,并填补一系列科研空白,解决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中许多实际和复杂的问题,对其它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将会具有一定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项目“三峡工程建成后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下洞庭湖湿地演替规律及其修复方法”研究年限为 4 年(2011.1-2014.12)。年度计划要点为:.第一年(2011.1-2011.12)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和收集,包括遥感和野外调绘,完成遥感影像的解译等工作;.第二年(2012.1-2012.12)全面开展三峡工程建成后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3个规律研究;.第三年(2013.1-1013.12)全面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3项关键技术研究;.第四年(2014.1-2014.12)开展相关示范工程建设,提交结题报告。. .项目开展 4 年来,在以下六个方面较好完成了项目计划书的工作:.(1 ) 在GIS、RS和GPS的支持下,对洞庭湖水质、水位、影像、鸟类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了三峡运行前后,三口、四水入湖水量变化导致的洞庭湖湿地面积、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探讨了三峡运行初期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 .(2 ) 利用MODIS影像数据集提取了2000-2014年间的洞庭湖水面面积。以每年10月-次年5月洞庭湖水面面积为指标,结合城陵矶水位数据分析三峡运行后洞庭湖水体湿地和洲滩湿地面积对水文响应进行了更加深入研究。.(3) 将鸟类和湿地植被作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峡运行前后植被的变化趋势和洞庭湖越冬鸟类的变化。具体包括东洞庭湖植被多样性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鸟类多样性变化趋势、江湖关系改变条件下洞庭湖湿地面积的变化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内容。.(4) 对洞庭湖水系进行概化,建立了洞庭湖二维水质水流耦合模型。对三峡运行前后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流场流速的分布,得到流动及污染物扩散情况,拟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5) 针对洞庭湖的氮磷污染,在研究区域内进行了农业生态小区定位观察试验以及小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基于RDBMS+SDE的数据模型与数据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洞庭湖区域农业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6 )在湿地修复技术研究方面,项目结合实验室控制性实验、实地采样研究和系统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潮汐湿地去污能力和湿地最小生态水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洞庭湖湖泊水情变化对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基于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的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模拟与评估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水文驱动机制
泥沙淤积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