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计算了稀土—铁—氮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建立了一套从第一原理计算电子结构和宏观物理量的方法;首次利用快淬技术制备出高碳高稳定的R2Fe17Cy(y≈3.0),克服了利用气固相反应制备间隙稀土化合物不稳定特点;首次发现,用适量的Ga等元素替代Fe,可稳定稀土—铁—碳化物的晶体结构,采用电弧熔炼的方法可直接制备高碳含量的R2(Fe,M)17Cy(M=Ga,Al)单相化合物,简化了样品制备工艺。系统研究了这些碳化物的结构与磁性;确定了3:29相化合物的生成条件、稳定元素的作用和化合物的稳定性、3:29相和1:12相及2:17相的晶体学关系。首先报道了一系列3:29相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数据,提出了改进永磁性能的技术途径。获省部级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高压高温合成新型过渡金属-铋金属间化合物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和输运性质研究
稀土过渡金属间化合物永磁材料的软化学合成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高浓度自旋玻璃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