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DNA损伤、细胞增殖、多阶段细胞转化和癌基因变化以及肝脏酯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对蓝藻毒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淀山湖已严重富营养化,7-9月间蓝藻污染为全年最高峰;微囊藻毒素可使微核增高但不直接诱发基因突变;微囊藻粗毒素可促进水体有机污染物所启动的细胞恶性转化而增加水体污染物的危险度;癌基因的激活可能是肿瘤发生中的早发事件;微囊藻粗毒素可引起肝脏中GSH减少而血清中LDH和GPT的升高相对滞后。本研究在我国属首次,已引起广泛注意。现已完成原定任务。发表文章8篇,国内和国际会议各交流一次。并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各一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府河-白洋淀硝酸盐来源判定及迁移转化规律
蓝藻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酶的筛选与研究
水体中抗生素与铜绿微囊藻的复合污染机制和联合毒性研究
面向富营养化湖泊水体藻总量遥感估算的藻类垂向结构参数查找表的构建
富营养化水体微囊藻毒素产生机制的同位素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