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在2.6百万年前从红粘土转为黄土沉积,它们在颜色和某些岩性(如粒度)上具有显著差别,但是其间没有沉积间断,这一沉积转变被视为第四纪初期气候转型的标志。如何解释这种沉积上的连续与岩性上的突变仍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难题。本研究拟应用高精度同位素示踪方法来探讨这一重要气候转型的环境过程,特别是寻找此时大气环流发生重构,即控制我国北方沙尘搬运的气流发生变化的新证据。在建立了精确的地层年代框架基础上,测定红粘土向黄土过渡时段样品的锶、钕、铅同位素比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揭示2.6Ma前后我国风成沉积岩性突变可能伴随的粉尘物源变化及其过程与机制,进而深化对亚洲内陆源区干旱化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序列碎屑锆石物源示踪
用同位素示踪研究机体微量元素在毛中沉积的规律
藏东南大峡谷地区黄土-古土壤-红粘土沉积序列研究
黄土-红粘土剖面化学风化速率变化及其与晚新生代气候转型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