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分子生态学方法如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及定量PCR等技术对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本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详细研究,建立其群落结构的指纹图谱和分子文库;研究聚驱后油藏地质条件下本源微生物生长代谢特点和降解残余油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并结合应用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变量(如温度、压力、盐度、营养物、采油助剂、聚合物等)对油藏中采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与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的关联关系,筛选采油优势功能菌和高效营养物体系,研究采油菌与残余油重质组分和极性化合物相互作用。关于聚合物驱后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聚合物驱后本源微生物采油,国内外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本项目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通过研究聚驱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探讨其提高聚合物驱后残余油采收率机理,对于开发油藏微生物资源用于提高残余油采收率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后有6000口井由于高含水或水淹而处于关井状态,但地下还有40-50%的残余油未被采出,目前还没有其它经济有效的方法开采这部分残余油,因而研究聚驱后本源微生物采油具有极大应用潜力。.运用现代分子生态学方法和技术对大庆,大港以及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本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详细研究,建立其群落结构指纹图谱和克隆文库;研究聚驱后油藏地质条件下本源微生物生长代谢特点和降解残余油效果;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并结合应用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变量,如温度,矿化度,原油性质,注水添加剂,聚合物等对油藏中采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与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的关联关系;筛选产生物表活剂等采油优势功能菌和高效营养物体系,研究采油菌对残余油重质组分和极性化合物的降解转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油藏由于地质环境不同,其本源微生物种群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含有降解残余油产生物表活剂的采油功能菌资源,具备开展微生物驱油应用潜力;温度是影响本源微生物种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矿化度和油品性质,注水添加剂如杀菌剂和缓蚀剂对采油菌多样性和活性有较大影响。微生物和化学调剖相结合的方法能提高聚驱后残余油采收率达到17%。.总之由于聚驱后油藏环境的多样性,不同油藏的本源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要激活整个油藏的所有微生物是不可能的。与实验室相比较,在油藏中激活目的微生物更难,外源微生物在油藏中也很难存活。因而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效果不能像实验室富集培养和岩心实验那样容易控制和表征。所以,监测分析微生物驱油前和驱油过程中本源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成为一个有效手段来表征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效果分析,并指导微生物驱油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残余油导向的纳米聚硅驱油剂制备及其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作用机制
聚合物驱后热/化学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理论研究
循环激活本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
致密油藏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