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研究已经确定胃癌胃液具有特异性荧光光谱,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确定这些引起特异性荧光光谱的物质的来源,及其与胃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本研究包括:1.确定胃癌组织中与色氨酸代谢相关酶的变化,主要检测IDO、MAO-A在癌与非癌中表达的差异。2.从胃液中分离和鉴定出色氨酸及其相关结构类似的荧光物质,这些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的改变与上述酶的变化相关。3.将所确定的色氨酸及其结构类似物提纯作荧光光谱分析证明与胃癌胃液特异性荧光光谱相关,确定这种物质为产生胃癌胃液特异性荧光的物质。4.确定胃泌素是否参与胃癌胃液特异性荧光。实验步骤如下,①免疫组化分析胃癌组织中IDO和MAO-A的改变;②多维液相分离胃液并同色氨酸及其相关代谢产物标准品比对,再行红外光谱、质谱等分析鉴定;③各荧光组份荧光光谱分析,并分析其对胃癌胃液特异荧光峰贡献的多少;④ELISA法分析血清和胃液胃泌素水平,并行胃泌素标准品荧光分析。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非早期诊断。大多数胃癌早期无症状并易被漏检。目前,现有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的筛查能力有限,亟待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试图从胃液中分离鉴定出有价值胃癌肿瘤标志物。采集胃液标本,利用高效液相分离分析胃液成分,发现差异性物质,通过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差异物质,进行核磁共振H1-NMR分析再次鉴定差异物质。我们从胃液中分离鉴定3个差异性物质(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同时采用HPLC测定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相对于良性组,胃癌组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出现显著升高(P均小于0.001)。利用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升高可判别胃癌。同时,我们进一步探索发现这3个候选标志物具有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胃部良性病变组(n=70)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均数±标准误):7.0±1.5 μg/ml, 8.5±1.7 μg/ml和2.3±0.5 μg/ml;进展期胃癌组(n=66)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42.9±7.0 μg/ml, 58.9±10.7 μg/ml和15.2±2.8 μg/ml;早期胃癌组(n=49)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50.0±8.8 μg/ml, 51.2±8.0 μg/ml和19.2±3.4 μg/ml。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的升高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就出现。利用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水平判别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703-0.877)、0.831(0.750-0.911)和0.819(0.739-0.900)。我们的结果提示胃液中酪氨酸、苯丙氨酸与色氨酸是有价值早期胃癌筛查标志物。此外,我们针对胃泌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初步明确胃泌素通过抑凋亡、促增殖参与促胃癌发生。已取得成果:已发表3篇sci,修稿中1篇sci,2篇中文核心,2次国内学术会议发言交流。我们还将整理现有结果,争取再发表1-2篇sci。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Empagliflozin, a 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 ameliorates peritoneal fibrosis via suppressing TGF-β/Smad signaling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胃癌高发区饮水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实验研究
胃癌的神经支配及相关的神经活性物质对胃癌生长发生的
Kaiso磷酸化的功能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特异性胃癌标记物HOXA13的验证及其调控RUNX3表达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