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绿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是采后柑橘腐烂的最主要病原。已有研究发现病菌分泌有机酸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acC途径是真菌中广泛存在的pH信号响应途径,在构巢曲霉等模式真菌中该途径参与水解酶分泌、离子运输、代谢物合成和致病性等方面的调控。本实验室从T-DNA插入的绿霉菌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个致病性下降、插入位点为PacC同类基因的突变体。本申请拟以绿霉菌为模式,研究其转录因子PacC的生物学功能,明确PacC对外界pH和盐胁迫等信号的响应,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对产酸和致病性的调控。然后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绿霉菌野生型菌株和PacC缺失突变体的双向差减cDNA文库,结合生物信息技术,预测并鉴定PacC所调控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并进行表达、启动子区PacC识别位点和功能分析验证,揭示产酸真菌PacC途径对致病性调控模式,为新防治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序列比对和分析发现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中存在与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类似的pH信号响应途径,包含的基因PalA、PalB、PalC、PalF、PalH、PalI和PacC。该信号途径的末端转录因子PdPacC含有641个氨基酸,存在与构巢曲霉AnPacC相似的3个锌指结构域(57~145位,从起始密码子起,下同)以及信号蛋白酶识别位点(461~484位),在启动子区(-222 bp到-723bp)含有4个PacC自身结合位点(5’-GCCARG-3’)。表达分析表明中性和碱性条件(pH≥7)、Na+胁迫和果胶处理均可诱导PdPacC,而在侵染过程中其表达不受果皮酸性pH环境影响,在感染初期呈现明显的升高,48h是对照条件(PDB中培养)的8.4倍。PdPacC缺失突变体对Na+、K+的敏感性增加,丧失在碱性条件(pH=8.0)下的生长能力,对果胶的利用能力下降,对柑橘果实的致病能力也显著下降,产生的病斑直径只有野生型的56.3%。而当重新导入缺失突变体时,缺失突变体的表型得以恢复。试验还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在侵染过程中ΔPdPacC突变株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2)和果胶裂解酶(PNL1)上升表达丧失,进一步分析表明PG2突变株的病斑直径只有野生型的70%。综上所述,PdPacC是参与对Na+、K+及碱性胁迫的适应,并通过调控细胞壁水解酶影响致病性。. 研究还比较了ΔPdPacC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在pH=7和PDB培养基和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表达谱异同,明确了PdPacC调控的基因和代谢途径,同时还将之与产碱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比较。这部分工作正在进行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柑橘采后绿霉菌的致病机理解析
转录因子基因PtrICE1调控柑橘冷响应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
柑橘绿霉病菌转录因子PdMbp1调控DMI抗性的机制研究
月桂烯对柑橘绿霉菌孢子呼吸代谢调节机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