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中药疗效优于传统中药饮片的机理尚不很清楚。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的机理研究主要应用免疫学指标。肠道微生物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相关,在中药疗效中作用重大。本项目拟通过动物实验,制备菌群失调模型动物,灌胃给药超微七味白术散,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相结合,测定肠道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分析超微七味白术散对动物肠道中特定可培养菌群的影响、探明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肠道细菌分子多样性的影响及与超微七味白术散疗效密切相关的优势肠道细菌;通过抗药性标记的筛选和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应用选择培养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探析课题组分离的1株受超微七味白术散促生的肠道酵母菌与超微七味白术散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阐明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本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与技术体系,对中医药疗效微生态学机理的阐明、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意义重大。
超微中药能节省药材,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相关,与中药疗效密切。通过动物实验,建立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研究了造模及七味白术散治疗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确定了造模和治疗时间;通过肠道微生物及酶评价了超微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的用量;建立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ARDRA、T-RFLP及基因文库等技术,分析了造模及七味白术散对肠道细菌和乳酸杆菌多样性的影响,明确了与七味白术散疗效相关的肠道细菌;研究了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代谢的影响、造模及七味白术散治疗对血常规及肠粘膜的影响;分离鉴定了2株生长受七味白术散促进的肠道酵母菌,研究了1株酵母菌与超微七味白术散配伍及二者配伍对血常规、肠道细菌和乳酸杆菌的影响;研究了蔗糖影响七味白术散疗效、减味七味白术散及戊己丸影响肠胃微生物及酶;体外研究了超微七味白术散及戊己丸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发现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联用造模效果最好,七味白术散治愈后,肠道菌群恢复;造模4d可构建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七味白术散超微50%量治疗4d可治愈;七味白术散超微50%量与传统全量对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相当;造模降低细菌和乳酸菌多样性,七味白术散治愈后,细菌及乳酸杆菌多样性恢复,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与乳酸杆菌有关;七味白术散能调控厌氧菌和好氧菌的代谢,对2类菌的调控作用不同;造模及七味白术散治疗影响肠道微生物代谢纤维二糖和乳糖;造模使小肠黏膜发生病理变化,七味白术散能较好修复小肠黏膜;血常规分析表明七味白术散能调节小鼠免疫功能;分离纯化鉴定了肠道汉逊德巴利酵母和伯顿毕赤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的生长受人参和甘草抑制、受茯苓、白术、葛根和七味白术散促进、不受木香和藿香影响,七味白术散超微25%量+酵母25%量为最佳配伍,其疗效与七味白术散超微50%量相当,汉逊德巴利酵母与七味白术散疗效相关;蔗糖降低七味白术散的疗效;四君子汤为七味白术散之本,藿香、木香、葛根在于治标,白术、人参和茯苓主要调节肠道菌群;体外证明人参和甘草为七味白术散的抑菌药;在胃无感染状态下,戊己丸超微25%量能达到疗效。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7篇、国内核心23篇、其它3篇,1篇获主编点评,1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毕业硕士生6名,博士生1名。研究结果利于阐明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疗效的机理,形成的技术体系,可用于探明中医药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基于肠道乳糖酶对七味白术散治疗小鼠菌群失调腹泻的机理研究
基于“苷-菌互作”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机理
七味白术散抑制轮状病毒增殖及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
七味白术散治疗HRV感染乳鼠的肠道宏基因组学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