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作为长江和岭南沿海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大地貌骨架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径向大气环流的最南一道屏障和地理分界线。申请者业已查明,南岭部分地段的山顶,尚残存着面积可观、高度相当、切过燕山期花岗岩的夷平面。初步推断,应形成于丹霞组沉积之后,可能属于新近纪统一准平原的遗存。在这些夷平面上,有厚层红色风化壳发育,山麓地带新开挖的风化壳剖面很多;南岭两翼多呈层状地貌结构;石灰岩区域的溶洞也保留多级古地面;河谷中发育有广泛的阶地,我们还在一些高阶地上发现罕见古植物群落化石(含球果,待鉴定)。这些都为探索南岭的地貌演化和环境变化提供了便利。申请者2005年以来已花大量时间进行野外和室内研究(包括侵蚀速率),应当说已具备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若得到基金资助,这项研究必将取得重要突破。通过与华北北台期或唐县期夷平面、青藏高原山顶面或主夷平面的对比研究,对认知我国大地貌演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有重大学术意义。
广义南岭为长江与沿海水系分水岭和季风环流的重要屏障。起伏绵延1200km。项目查明南岭山系顶部数十处残存夷平面,面积几到几十平方公里,高度1000-2000m之间,切过岩层主要是燕山期花岗岩及其古老围岩。项目探索夷平面形成的时间问题,重点进行了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元素分异研究、燕山期花岗岩热年代学研究、风化壳铀同位素活度比测试,据以估算,夷平面大致形成于早中新世(20Ma BP)。此后即发生所谓“南岭运动”,进入新一轮侵蚀循环。残留夷平面表明,目前南岭处于幼年-壮年过渡阶段,自然灾害活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夷平面演化与高原隆升
Phosphorus-Induced Lipid Class Alteration Revealed by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in Oleaginous Microalga Nannochloropsis sp. PJ12
青藏高原夷平面研究
Galois环导出最高权位序列的研究
中国东部四明山夷平面地貌演化研究
亚洲中部山地夷平面研究--以天山山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