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热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呋喃的形成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0960242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7.00
负责人:聂少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南昌大学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远兴,胡晓波,李昌,李昌,张媛媛,黄军根,胡婕伦
关键词:
形成机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呋喃大豆热加工
结项摘要

自2004年起FDA在大量加工食品中发现污染物呋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美国、欧盟等研究认为食品中呋喃为潜在致癌物质,可对人体构成多种潜在危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中呋喃的研究仅停留在检测方法、危害性等方面,而对于呋喃在食品热加工中的形成机制少有报道。针对食品热加工过程中呋喃的形成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拟选取热加工过程中产生呋喃量较高的我国大宗农产品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立研究模型体系的方法研究热加工条件下影响产生污染物呋喃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揭示大豆各组分之间对呋喃生成的影响,探索大豆热加工过程中呋喃的生成机制,为食品热加工中呋喃形成机制研究及进一步提出阻断或抑制呋喃产生的安全控制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农产品加工、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安全等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原创性,对于开拓我国食品中污染物呋喃的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项目摘要

自2004年起FDA在大量加工食品中发现污染物呋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欧盟等研究认为食品中呋喃为潜在致癌物质,可对人体构成多种潜在危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中呋喃的研究仅停留在检测方法、危害性等方面,而对于呋喃在食品热加工中的形成机制少有报道。针对食品热加工过程在呋喃的形成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本项目选取热加工过程中产生呋喃量较高的我国大宗农产品大豆为研究对象,成功建立并优化了食品中呋喃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建立基础研究模型和仿真大豆模拟研究体系,确定了产生呋喃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另外还证明了生物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食品中主要成分产生呋喃。这些工作可为实际食品体系生产优化加工工艺,并抑制呋喃的产生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为食品热加工中呋喃形成机制研究及进一步提出阻断或抑制呋喃产生的安全控制技术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开拓我国食品中污染物呋喃的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2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DOI:10.7544/issn1000-1239.2018.20170425
发表时间:2018
3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DOI:10.15986/j.1006-7930.2017.06.014
发表时间:2017
4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DOI:10.11842/wst.2017.02.019
发表时间:2017
5

中外学术论文与期刊的宏观差距分析及改进建议

中外学术论文与期刊的宏观差距分析及改进建议

DOI:
发表时间:2021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婴幼儿罐装食品中危害物呋喃的形成机制研究

批准号:31201354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颖
学科分类:C2010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禽蛋碱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赖丙氨酸的形成机理研究

批准号:31101293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赵燕
学科分类:C2010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婴幼儿热加工食品中2-甲基呋喃形成及其诱导肝毒性的代谢机理研究

批准号:31901808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胡传芹
学科分类:C2010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醛酮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

批准号:31601579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曹君
学科分类:C2010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