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进入外太空,环境因素的重大改变之一是失去地磁场.若世代长期处在地磁场剥夺空间对生命与认知活动将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 野生型果蝇在模拟 "零磁"空间连续培育10代(一代为20天)之后会完全丧失学习能力,但在离开"零磁"空间后,连续6代在自然地磁场的培育,学习/记忆可恢复正常.至今,我们的果蝇已在"零磁"空间历经了90代,还将继续培育下去.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世代长期"零磁"空间对生命与认知活动的影响.从果蝇的光感受器入手,建立行为检测模型,探讨果蝇的磁场感受通路,并对不同培养环境下的果蝇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模式进行考察,探寻与磁场相关的分子网络.课题的特色和创造性:以果蝇为模式,以模拟零磁空间为环境,以节律基因cry为切入点,以学习/记忆为行为指标, 从基因-脑-行为的结合上, 揭示光感知、磁感知、日节律基因、学习记忆以及基因同源性和等位基因与行为演化的关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地磁变化及空间天气对生物节律的影响
基于Cry/MagR/内源磁颗粒协同作用的昆虫磁感受机制研究
影响零磁空间地磁场屏蔽效能的因素研究
胰岛素及其受体对果蝇行为节律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