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系统对维系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生态补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水稻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等关键性科学问题,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测定,系统分析不同类型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构建梯田、盐碱地、城市近郊等特定稻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特定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比较分析森林、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及流域性补偿机制的构成和特点,探索水稻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核心内容,建立特定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现行粮食生产、生态保护、森林和草地生态补偿、流域性生态补偿等政策和措施,提出针对特定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生态补偿原则、思路和政策框架等,建立水稻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形成政策性建议报告。
稻田生态系统对维系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水稻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范围和方式等关键性科学问题,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测定,分析和评估了特定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经测算,元阳梯田、茗岙梯田和昆阳梯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28736.4万元、1971万元和2669.6万元,江苏省盐碱地稻田生态服务价值为91217万元。.采用地统计、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元阳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内水田SOC、TN含量分别为21.38g/kg和1.65g/kg,变异系数分别为36.90%和32.95%,属于中等程度变异。SOC、TN的半方差模型均为球型,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SOC、TN含量与地形相关性较强;SOC、TN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增加。SOC和TN含量均随着肥料投入水平增加而降低。因此,应根据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加强农业管理措施调控,以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密集采样,分析东南丘陵水田、旱地、果园和茶园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南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4.14 kg/m2,其变化受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化学性状等因素影响。海拔在200~800 m有机碳密度最高,平均为4.38 kg/m2;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表现为2°~6°>6°~15°>15°~25°>0~2°>25°以上;从坡向看,南北坡有机碳密度较高,东西坡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果园>茶园>水田>旱地;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缓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生态补偿政策,提出特定稻田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原则、思路和政策等,建立水稻生态补偿标准。经测算,元阳梯田和茗岙梯田稻田生态补偿标准为3600-18911.8元.hm-2和6930-14312.3元.hm-2;城市周边稻田通过对南京市民进行补偿意愿调查,平均支付意愿约为0.54元/kg;根据机会成本和服务价值法确定盐碱地稻田生态补偿的标准为8482.8-18751元.hm-2。形成政策性建议报告,并在浙江省首先实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渭干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PSR模型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