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应用多体相互作用势,研究了纯铜熔化、铝双晶熔化、铝表面形核熔化、晶界对表面预熔的影响和铝固液界面的熔化过程。其结果表明:理想单晶铜是均匀形核熔化,熔点为1600K,并且均匀形核将导致晶体熔化过热;不同的铝双晶晶界预熔的温度是不同的,同时发现晶界的存在不一定导致非均匀形核熔化(∑3共格孪晶);具有非均匀形核条件的铝表现出明显预熔,这使得铝熔点比理想单晶熔点低220K;晶界对表面预熔真情以阻挡预熔区扩展作用;铝固液界面促进预熔,使其熔点接近实验熔点。同时观察到固液界面原子间存在动态平衡交换。总之,给出了金属熔化相变的微观动力学变化机制,提供了理论描述方法。为材料制备提供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纳米金属的微观结构与熔化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微观模拟研究金属卸载熔化机制与动力学特性
低熔点金属纳米棒的长径比与熔化特性的关系实验研究
微观缺陷对金属铁冲击相变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