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易损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是引起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新疆地区由于生活习俗的差异,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明显高于内地。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极为重要。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AS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关系密切,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可反映斑块炎症活动、巨噬细胞聚集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本课题利用纳米耦联技术,设计和构建针对Ox-LDL MR靶向探针,结合18F-FDG PET成像,探索早期识别和实时监测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可视化分子成像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通过在体成像,并与病理学指标进行对照,初步评价多靶点、双模态分子成像在AS易损斑块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新型分子成像技术,对提高新疆民族健康素质和社会发展也将具有极大的价值。
研究背景与目的.新疆地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明显高于内地,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本课题结合磁共振、超声及PET成像,探索早期识别和实时监测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可视化分子成像方法,对于提高新疆民族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研究内容 .1. 利用高脂饮食+内膜球囊损伤术构建兔腹主动脉斑块模型,高脂饮食前及后每2周经耳缘静脉抽取空腹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绘制变化曲线。.2. 每4周进行超声、磁共振及PET成像,动态观察血管壁斑块数量、部位、结构及活动性。成像结束后制作腹主动脉血管横断面连续切片,行HE及CD68与SMC-actin免疫组化染色,与成像结果对比。.4.将五肽CREKA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偶联获得MR靶向探针Gd -DTPA-CREKA。利用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先行常规T1WI、T2WI序列扫描,再行MR增强扫描,对比成像结果。.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 . 高脂喂养第2周,TC、TG、LDL不同程度增高,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高脂后第4周超声下于80%兔子的腹主动脉内壁可见局限性隆起呈低回声信号,第8周所有兔子均出现斑块,多数为低回声,少数呈等或混合回声;磁共振显示斑块脂质核为T1等或稍高信号,T2呈低或中等信号,纤维帽为T1等信号,T2信号多样。高脂饮食后第8周50%实验兔腹主动脉部位可见局限性核素轻度增浓影,为有炎症活动的斑块。HE染色可见斑块表面内膜增厚,深层分布有大量泡沫细胞,免疫组化显示斑块中下部CD68表达阳性,提示该处有巨噬细胞聚集,SMC-actin在斑块的肩部及表面表达较多,为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与PET/CT结果对照分析后发现斑块处SUV值与CD68表达水平有正相关趋势,与SMC-actin表达不相关。利用磁共振靶向探针行MR增强扫描,4h达到高峰,之后强化程度逐渐下降,至8h时基本降为等信号,显示出一定增强效果。 .科学意义.超声、MRI与PET/CT探测与评价易损斑块各有优缺点,超声是探测斑块的首选方法,MRI可显示斑块细微结构,进一步提高诊断与评价准确性,PET/CT葡萄糖代谢显像可显示斑块炎症活动,判断斑块稳定性。课题组构建的MR靶向探针体内成像显示出一定增强效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Deep Learning With 18F-Fluorodeoxyglucose-PET Gives Valid Diagnoses for the Uncertain Cases in Memory Impair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LMɑ / FIZZ1信号通路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基于纳米技术PET/MRI分子成像对易损斑块MMPs活体监测的研究
基于EGFRvIII MR/PET双模态分子成像技术实时评价肿瘤靶向治疗效果的研究
斑块炎症和动脉血栓超声分子成像评价易损斑块的可行性
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不同剂量Bevacizumab对易损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