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为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HSP为引起此疾病的自身抗原之一。前期研究工作中观察到HSP65上T、B表位组合对AS的免疫效果不显著,而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菌源HSP65与人源HSP60的共有B细胞表位经皮下免疫能显著诱发AS,因此它们很可能是通过粘膜免疫对AS的保护性表位。在本项目中单独将HSP65与HSP60两者共有的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6个B细胞表位选出,设计合成多肽疫苗,通过膳食诱导建立食蟹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物模型,采用合适的免疫策略,包括适当的免疫途径、剂量和周期进行免疫,进而诱发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或者良性的调节性免疫应答,起到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为研究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新型药物开发提供研究基础及新思路和新方法。
AS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适应性免疫和天然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在AS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HSP在AS发病过程中作为自身抗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早期硬化斑的形成中起促进作用。抗原分子在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和B细胞表位。前期研究工作发现,HSP65上T、B表位组合蛋白对AS的免疫效果不显著,且AS相关HSP65/60共有B表位经皮下免疫能诱发AS,因此它们可能是通过粘膜免疫对AS的保护性表位。因此本项目选择AS患者出现抗HSP65抗体频率最高的6个B表位,通过粘膜免疫高脂膳食诱导的食蟹猴等AS模型动物,以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或者良性的调节性免疫应答,起到预防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主要两部分内容:构建动物模型及免疫后调脂和抑斑效果研究;机制研究〔抗HSP65 IgG等特异性抗体检测及T细胞因子(抗炎和促炎)和致炎蛋白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对调脂与降斑效果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高脂膳食诱导的猴血清TG、TC、和LDL-C与正常背景值相比显著升高,表明AS模型建立成功。经H-6X免疫治疗后,H-6X免疫组与PBS对照组比较,在免疫后不同时期,TG、LDL-C都有显著至极显著下降(P<0.05),TC含量在免疫后期也一直低于对照组。因此,通过H-6X的免疫治疗,能够达到调节血脂代谢紊乱的效果;另外对GLU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减少AS斑块面积方面,免疫组中的AS斑块面积(占血管总面积为10.75%)比对照组(40.16)减少了73.23%,有显著差异(P<0.01),表现出了明显的降斑效果。.抗HSP65IgG滴度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分别测定针对抗6段特异表位的IgG滴度,也未表明出明显差异,是否表明机体已经针对HSP65产生耐受现象,需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针对HSP65的T细胞应答是否受到抑制。.H-6X免疫组IL-4、IL10表达量都不同程度提高,IL10更为明显,在免疫中后期比对照组表达量增加了94.19%,近乎增加1倍,在实验后期仍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则在免疫后表现表现出下降趋势。IFN-γ表现更为明显,免疫后短时间内与对照组比就有显著性降低(P<0.05),且一直到实验结束时仍低于PBS组。TNF-α在免疫的中期与对照比下降。高脂膳食诱导后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免疫后hs-CRP表达有所下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简化的滤波器查找表与神经网络联合预失真方法
常用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
室温注氢Fe-Cr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后位错环的表征
Celastrol induces ubiquitin-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mTOR in breast cancer cells
基于主述位理论的汉语基本篇章单元识别
食蟹猴疟原虫B株配子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蟹猴体细胞异种核移植构建胚胎干细胞研究
食蟹猴2型糖尿病模型发病进程的分子机制研究
恒河猴Mamu-B*08和B*03呈递免疫缺陷病毒抗原表位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