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研究人格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探索人格对认知偏向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理机制。但是目前国内外该类研究的焦点都在于人格因素导致或增强了某种认知偏向,而这些认知偏向又大多数都是负性的。因此可以认为,这类研究更多的是在发掘某些人格因素所具备的消极认知功能。.显然人格因素也是具备积极认知功能的,特别是某些积极人格。从认知偏向角度看,人格因素的积极认知功能应该在于人格因素能改善不良的认知偏向。前期的探索性研究发现自立人格具备减弱自我相关注意偏向的功能。因此,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积极人格- - 自立人格为对象,从其对不良认知偏向的影响的角度来探索其积极认知功能。
自立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积极人格品质,是与西方人格构念有所差异的中国化的人格构念。目前对于自立人格是否具有人们所认为的积极心理功能,以及这些功能的认知与神经生理机制都缺乏研究。本项目在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将自立人格概念科学化并编制出科学有效的自立人格测量工具的基础上探索自立人格具有哪些积极心理功能以及这些功能的认知与神经生理机制。本项目对于拓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探索积极人格品质的积极功能及其认知与神经生理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利于发展中国化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促进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在探索自立人格的积极心理功能方面,项目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自立人格是积极的人格因素的理论观点,并显示自立人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积极功能。第一,自立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人格因素。系列研究发现,自立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测量的心理症状、焦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等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一项纵向研究还显示,人际自立特质特别是人际责任可以预测6个月以后的抑郁水平。第二,自立人格利于个体应对现实生活问题,可以减少应激并增加社会支持。系列研究显示,自立人格利于个体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并涉及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因素;自立人格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与应激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通过该方面的研究还提出并初步检验了应激抑制和社会支持提升等理论观点,以及自立人格抵御心理症状的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自立人格抵御心理症状的应激与社会支持双中介模型、人际自立抵御抑郁的社会支持中介模型、自立人格提升社会支持感的实际社会支持中介模型等理论模型。此外,该方面的研究还提示自立人格的积极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目前的西方人格因素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在探索自立人格的积极心理功能的认知与神经生理机制方面,项目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自立人格者的自我图式与他人图式均比低自立人格者积极,并提出了关系图式是自立人格导致认知偏向的认知基础的理论观点。来自行为与ERP实验的数据还显示,高自立人格导致个体对积极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低自立人格导致个体对消极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并认为这是自立人格利于个体应对现实问题,减少应激并增加社会支持的认知机制之一。据此,还提出了关系图式是自立人格的认知单元,关系图式与认知偏向是自立人格具有积极心理功能的认知机制的理论观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积极背景刺激影响学习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
东方田鼠认知偏向检验及预习、玩伴对觅食行为的影响
替代性乐观偏向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夫妻互动对婚姻关系的影响:行为与认知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