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将以珠江水体中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采集水柱样品,运用切向流超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等先进技术和手段,研究EDCs在胶体-水、悬浮颗粒物-水中的含量分布和季节变性异规律,及其与胶体、颗粒物、溶解有机碳含量或浓度的关系;阐述内分泌干扰物在天然水体中的赋存形态、在胶体-水、悬浮颗粒物-水界面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内分泌干扰物与不同相态有机质的结合机理,及其在相态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该研究项目是当今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可为珠江三角洲河流的环境污染调控和生态风险评价提过科学数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野外观察和采样、运用切向流超滤、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和紫外光谱等分离和分析手段,揭示典型内分泌干扰物(4-叔辛基酚(OP)、4-壬基酚(NP,各种不同支链的同分异构体混合物)、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雌酮(E1)、17β-雌二醇(E2)、17α-乙炔雌二醇(EE2)、雌三醇(E3))(EDCs)在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研究了EDCs在胶体、水、悬浮颗粒物三相中的分布特征;阐述EDCs在胶体-水、悬浮颗粒物-水界面的分布规律以及有机碳在其中的作用;计算了EDCs在胶体/水、悬浮颗粒物/水间的分配系数,探讨内分泌干扰物与不同相态有机质的结合机理。研究发现,珠江广州河段上游的白鹅潭的EDCs污染最为严重,东江东莞河段的石龙的EDCs含量相对较低;垂向上,各采样断面的表层和底层水间EDCs含量水平无明显差异;EDCs在胶体/真溶液相间的含量分布没有明显特征。估算我国六大水系每年约输出2112 吨烷基氛(APs)和 65.2吨BPA,每年经珠江八大入海口门向外海输出的APs约114.4 吨。颗粒物、胶体和水相的有机碳含量与NP、BPA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碳与酚类雌激素的分布、迁移、转化和归趋有密切的关系。珠江河水中OP、NP和BPA的logKoc值分别为4.89± 0.41、5.05± 0.33和4.34± 0.50,它们主要同过疏水作用机理与颗粒态有机质结合;OP、NP和BPA的logKcoc值分别为5.36± 0.42、5.70± 0.51和5.51± 0.77,其中BPA和OP的logKcoc值与U254、U272、U 280的紫外吸收值均正相关关系;结合红外表征结果,推测BPA主要与胶体有机质(COM)中的单环或多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以π电子离域共轭作用相结合,OP主要与COM中的酚类或羰基化合物以氢键的方式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珠江下游水体中颗粒物和胶体在典型有机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
珠江水体中颗粒物和胶体对毒害有机物迁移的作用
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物与内分泌干扰物的微界面作用机制研究
珠江三角洲河流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规律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