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对黄海冷水团季节演替的响应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57613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9.00
负责人:刘晓收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华尔,陈洪举,刘骥,刘清河,黄德铭,许嫚,王璐,徐兆东,张志南
关键词:
功能群生物性状分析底栖动物底栖食物网黄海冷水团
结项摘要

The Yellow Se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offshore marine ecosystems, which has abundant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bottom top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 there is an important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which is formed in the deep waters in every summer. The cold-water benthic fauna are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 which are special in Chinese sea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tudies about benthic ecology in the Yellow Sea, there are few reports about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especially for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zoobenthos in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YSCWM.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zoobenthos in marine ecosystem and the special importance of YSCWM,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roject will use functional groups, biological traits analysis and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s,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in situ and controlled experiments, to reveal the food sources of macrofauna and meiofauna and their trophic relationships and establish the benthic food web model in the YSCWM waters. This project will clarify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zoobenthos in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YSCWM, work out the structure, dynamic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benthic food web in the YSCWM waters and elucidate the functional adaptation mechanism of benthic ecosystem in the natural change.

黄海是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海底地形和气候条件,夏季在深水区形成的黄海冷水团是黄海的重要水文特征。在这一海域栖息着数量占优势的冷水性底栖动物区系,为中国海所特有。虽然黄海是我国开展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较多的海域,但关于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特别是底栖动物在黄海冷水团季节演变过程中的功能响应却未见报道。基于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黄海冷水团的特殊重要性,本项目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功能群、生物性状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野外现场观测、现场实验和受控实验,确定黄海冷水团海域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及其营养关系,建立冷水团海域底栖食物网模型,深入研究在黄海冷水团季节演变过程中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响应机制,揭示黄海冷水团海域底栖食物网的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控制机制,阐明底栖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的功能适应机制。

项目摘要

黄海是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海底地形和气候条件,夏季在深水区形成的黄海冷水团是黄海的重要水文特征。在这一海域栖息着数量占优势的冷水性底栖动物区系,为中国海所特有。虽然黄海是我国开展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较多的海域,但关于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特别是底栖动物在黄海冷水团季节演变过程中的功能响应却未见报道。本项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功能群、生物性状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了黄海冷水团海域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及其营养关系,建立了冷水团海域底栖食物网模型,深入研究了在黄海冷水团季节演变过程中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及其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总体呈北部高、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多毛类为丰度最高的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总体趋势为南黄海中部、北黄海大部分地区生物量较高,南黄海西部海域生物量较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25-5.09,平均值为3.68,H′高值区主要位于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和南黄海南部海域。AMBI和M-AMBI结果显示黄海大部海域受到人为活动的轻微扰动。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等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底栖动物处于1.20-3.57营养级。其中,双壳类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处于3以上营养级。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DOI:10.19713/j.cnki.43-1423/u.t20201185
发表时间:2021
4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5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DOI:10.16383/j.aas.2016.c150880
发表时间:2016

刘晓收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006081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

批准号:41306115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何雪宝
学科分类:D0605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流域农业和城镇用地变化对溪流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

批准号:41771052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王备新
学科分类:D0103
资助金额:6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黄海西部近岸海域底栖绿藻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特征

批准号:40876081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丁兰平
学科分类:D0604
资助金额:4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福建红树林区水鸟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消长关系

批准号:40276028
批准年份:2002
负责人:林鹏
学科分类:D0606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