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以山西临汾盆地末次冰期时期的两个高分辨率湖相沉积剖面为基础,通过对沉积层的磁化率、粒度、孢粉、有机质含量、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等参数指标的分析;通过OSL、TL、14C、U-系和古地磁等系列测年手段的使用;建立两剖面沉积特征的时间变化序列。利用盆地早期演化所留下的地貌沉积线索,建立具地区性意义的湖相沉积参数指标与古气候变化间的相关性关系。依据这个关系,对两剖面所记录的区域高频气候变化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揭示。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末次冰期时期"非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认识,判定北大西洋地区发生的Heinrich事件和Dansgaard -Oeschger旋回等高频气候事件在东亚季风气候区的响应。
千伏村剖面是一沉积延续时间跨越末次冰期时期的湖相沉积剖面。项目研究首先利用S1/L1、L1/S0界线年龄及10个OSL测年数据建立了剖面的深度-年龄坐标系。其次,根据早期形成的分别与气下黄土和古土壤层发育时代对应的、指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湖相沉积层特征差异,遴选出小于4µm粘土组分含量、中值粒径(Md)、沉积物磁化率、有机质含量、Rb含量和Sr含量等参数作为区域气候指代参数。第三,根据千伏村剖面中上述气候指代参数的变化曲线,分辨出区域在末次冰期期间共出现了10个干冷期,发生时间分别在16.9kaB.P.、22.7kaB.P.、24.9kaB.P.、27.1kaB.P.、31.7kaB.P.、41.5kaB.P.、52.8kaB.P.、56.2kaB.P.、61.6kaB.P.和67.5kaB.P.,其中16.9kaB.P.、22.7kaB.P.、27.1kaB.P.、41.5kaB.P.、52.8kaB.P.和67.5kaB.P.可与北大西洋地区的H1~H6干冷期事件对应。同时,剖面系列气候指代参数变化曲线也记录了区域在末次冰期期间曾发生过18个暖湿事件,且这些事件可与北大西洋地区的D/O循环间冰阶事件对应。项目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高频波动可能与北大西洋地区存在某种联系。对于北大西洋末次冰期时期所发生的H事件、D/O事件是通过什么机制过程来影响东亚地区的,我们还需在东亚地区的陆地和海洋中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料来判断或证实。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末次冰期四海龙湾硅藻指示的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记录
共和盆地末次冰期以来地下水中的惰性气体古气候记录研究
唐古拉山西段格拉丹东峰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演化序列与冰川变化研究
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气候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