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其致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如此高的死亡率与我们尚不明确狂犬病病毒尤其是街毒株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近来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弱化毒株可通过激活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进一步降低病毒的致病性,而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却可通过未知途径逃逸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导致宿主发病死亡。本研究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将先天性免疫分子插入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G与L基因之间,拯救获得表达先天性免疫分子的重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体外鉴定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将重组病毒脑内感染小鼠,测定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分别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小鼠脑内病毒的增殖、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研究先天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狂犬病病毒街毒株致病性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其致死率几乎为100%。狂犬病如此高的死亡率与我们尚不明确狂犬病病毒尤其是街毒株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本项目对不同宿主来源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不同宿主来源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体外感染特性和体内致病性不同,成功建立了小鼠和犬动物感染模型,为狂犬病的致病机理和疫苗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狂犬病病毒SRV9株和CVS11全长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建立了其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以其为基础构建了可同时表达外源基因的狂犬病病毒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拯救了表达eGFP的重组狂犬病病毒,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24h即可检测到eGFP的表达,为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研究和研制基于狂犬病病毒的其它动物疫病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以建立的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基础,拯救获得了表达MIP-1α、MCP-1、RANTES、IP-10等先天性免疫分子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对重组病毒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和体内致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先天性免疫分子的插入不影响重组病毒的体外生长,且重组病毒对小鼠的体内致病性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重组病毒通过在感染早期表达高水平的先天性免疫分子,诱导抗病毒先天性免疫应答进而加速病毒从中枢神经系统的清除。本项目累计发表研究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2名,为研制狂犬病街毒株的致病机理和研制新型狂犬病疫苗或救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街毒株感染导致神经元树突棘变性的分子机制
狂犬病病毒强毒株抑制NLRP3炎症小体产生的机制及其在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
狂犬病病毒弱毒株对不同日龄乳鼠致病性差异机理的研究
狂犬病毒野毒株糖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