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利用青海站13.7米望远镜多波束接收系统对超新星遗迹进行多条分子谱线(CO三条谱线,HCN,HCO+,和SiO等)的深度巡测,研究其周围星际介质的性质。同时,我们还利用 Chandra,XMM X-ray, 和Spitzer,Herschel红外空间望远镜数据,21cm HI,CS等谱线巡天数据,毫米波尘埃和其它射电连续辐射等银道面巡天数据研究超新星遗迹周围气体的性质。综合这些互为补充的多波段信息有利于我们揭示超新星遗迹在复杂非均匀、大密度梯度环境下的演化规律,同时为超新星遗迹的演化对致密分子云的动力学影响、新一代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观测支持。我们前期关于超新星遗迹Kes 69(G21.8-0.6),Kes 75(G29.7-0.3),3C 396(G39.2-0.3)和3C 397(G41.1-0.3)与其周围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工作已经在ApJ上发表,并得到多次引用。
我们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13.7米观测站对超新星遗迹SNR IC443和SNR G22.7-0.2 进行了分子谱线12CO, 13CO,和C18O(J=1-0)的观测。整个观测分别覆盖了3平方度和1平方度的天区。对于SNR IC443, 我们发现了半个分子壳层结构环绕这个超新星遗迹的北部。结合受扰动的分子气体分布和对应的速度信息,我们建议这个超新星遗迹与系统速度为-5到-2km/s的分子云成协。这个分子云主体位于超新星遗迹的前景。结合WISE和2MASS的红外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了62个YSOs的后选体,这些年轻星后选体主要集中分布在亮的射电壳层内侧,可能与这个超新星遗迹的大质量前身星的星风活动有关。对SNR G22.7-0.2,我们在其南部发现了一个具有显著线翼展宽结构的普线特征,其红移展宽达到了30km/s(77-107km/s)。这表明这个超新星遗迹正在与其附近的77km/s的巨分子云GMC G23.0-0.4进行相互作用。由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天体具有4.4kpc的运动学距离,恰恰位于Scutum-Crux旋臂近端。我们还讨论了这个超新星遗迹与其附近的其他天体的关系。. 这些研究增加了SNR-MCs系统的样本数目,揭示了超新星遗迹激波与致密分子云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性质。当激波与分子云相互撞击的时候,激波将压缩,加热,加速甚至离解这些分子气体,从而产生各种可观测的效应。射电波段的分子谱线展宽结构,1720MHz的脉泽辐射,红外波段的H2辐射和多波段对应的空间形态结构都是验证超新星遗迹与致密分子云结构相互作用的好证据。其它关于超新星遗迹127.1+0.5和Kes 41的工作也发表在ApJ杂志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感应不均匀介质的琼斯矩阵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高压工况对天然气滤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多相星际介质中的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及其激波过程的多波段研究
超新星遗迹中的多波段非热辐射
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作用过程的多波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