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蒙地区陆续发现大量礁体的基础上,填补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生物礁研究空白。运用多学科综合方法,以精确的地层等时格架为基础,重点研究内蒙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礁的形态规模、结构构造、造礁类型、生长发育、群落组成和生态环境;及礁相地层的礁相划分、相带分布和相序叠置;突出研究海平面升降和大地构造环境对生物礁生长发育的制约作用,揭示生物礁链带的三维空间分布与深大断裂、古陆隆起的关系;并进行礁相地层的油气成藏组合和储集特征分析(生烃指数、孔隙度、成熟度等)。依据对区内密集、星罗棋布的碳酸盐岩成因重新认识,为恢复大地构造格局、再造古地理环境、及圈定油气勘探远景区提供可靠依据,促进我国生物礁研究前沿性发展。
在兴-蒙地区首次发现多种类型石炭-二叠纪生物礁,进行填补我国北方空白性研究,取得多项突破和进展。深入研究生物演化和发生序列,严格化石分带,修订和完善研究区多门类生物地层综合划分对比表;突出构造地层学方法,结合大地构造格局和沉积相分析,重新划分地层分区,建立研究区构造地层划分对比格架。重点研究扎赉特旗和西乌旗生物礁的造礁类型、群落生态和相序叠置等基本特征,揭露隐伏礁体,探讨3条生物礁链空间分布与板块运移和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关系。以生物礁研究为特色,综合多学科多方法的成果,恢复构造-沉积环境,编制3个断代的构造古地理略图。证明索伦山-西拉沐伦断裂为华北板块北缘,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标志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两板块间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多岛的古亚洲洋,中二叠世变成兴-蒙海槽,晚二叠世呈现兴-蒙残余海槽环境。在内蒙林西-吉林九台狭长区域最近发现晚二叠世生物礁、海相灰岩和化石,及二叠\三叠系角度不整合;亟待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上二叠统属海流通畅的海槽环境,及为解决两大板块最终闭合和褶皱隆起争论提供可靠依据。项目召开野外研讨会1次;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检索4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纪疑难造礁生物研究
东昆仑早二叠世巨厚生物礁发育模式和造礁环境
贵州.广西二叠纪生物礁
黔南桂西北石炭纪生物礁群落重建与礁体生长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