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颈鹿科化石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202002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侯素宽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伴月,史勤勤,孙博阳
关键词:
古生态系统分类古食谱长颈鹿科形态功能
结项摘要

There are many extinct species of giraffids from Eurasia and Africa, but they were not as well studied as the other Artiodactyla forms, and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group. The same is true of Chinese fossil giraffids. A large number of giraffids fossils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Chinese Neogene deposits, containing well preserved skulls and postcranial skeletons, which also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Considering the Late Miocene form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ving giraffid forms, we choose the Chinese fossil giraffids as our research object. We will focus on the systema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forms, and discus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wide giraffoids, and try to resolve some key problems. Musculature will be studied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tomy, and some biology and ecological aspects of fossil giraffids will b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skeleton and musculature morphology. Functional morphologic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infer the palaeo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morphology chang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e Palaeodiet of fossil giraffids, which can indicate the paleovegetation directly, will also be reconstruct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ooth enamel mesowear and microwear,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palaeoec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 and there changes over time and spaces.

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活着大量的长颈鹿科类型,其所受的关注却远小于其他偶蹄类,关于该类群的系统分类和演化尚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的新近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长颈鹿科化石,同样缺乏系统的研究,其中晚中新世的类型对于探讨现生长颈鹿的起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中国的长颈鹿科化石作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中国长颈鹿科化石的系统分类和演化及其古地理分布,讨论其与世界范围内长颈鹿科分布及演化的关系,以期解决整个长颈鹿类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运用比较解剖学方法进行肌肉复原和功能形态分析,推测化石长颈鹿类型的生物学特征,尝试分析长颈鹿科形态功能的演化趋势,并讨其与环境变迁之间可能的适应关系;运用牙齿釉质表面中痕和微痕做古食谱分析,推测其栖息地的古植被类型;最终重建化石长颈鹿科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并探讨其随时空的变迁。

项目摘要

现生长颈鹿科仅存两属两种:长颈鹿和霍加狓。二者均发育齿冠分成两叶的下犬齿,并在眼眶上缘的额骨上发育一对皮肤包裹的骨质角,相对于其他反刍类而言,颈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晚中新世的欧亚大陆和非洲,长颈鹿科化石曾经十分繁盛,但长颈鹿科的系统分类及演化研究却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国的长颈鹿科化石研究中。因此项目以临夏盆地新近纪地层中的长颈鹿科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新近纪其他化石地点已经报道过的长颈鹿科化石材料,对中国的长颈鹿科化石进行了重新厘定,进而探讨了不同属种之间的演化关系。.目前根据头骨、颊齿以及头后骨骼的特征,临夏盆地的长颈鹿类化石可以辨认出已鉴定到属种的5属8种,鉴定到亚科的2类,以及过渡类型的头后骨骼3类。我们对已鉴定出的属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比,并对鉴定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根据角的特征重新厘定了古麟亚科的定义和成员,该亚科成员均发育部分或全部裸露在外的骨质角。重新确立了Alcicephalus属的有效性,确定其鉴定特征为扁平的前颌骨和小的咬肌。对长颈鹿类的系统发育与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修订了已有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已有长颈鹿科化石进行了性状选取和编码,为下一步支序分析打好基础。.参与了一种新的牙齿中磨痕方法的提出并利用综合的食性分析方法(牙齿磨痕、牙齿咬合及运动方式、前颌骨形态、头骨肌肉复原等)对中国和希腊的长颈鹿类化石的食性进行了复原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和希腊的长颈鹿类化石均为混合食性,与现生的长颈鹿和霍加狓以树叶为食有明显不同。此外,希腊的长颈鹿化石较中国的长颈鹿化石摄入更多的树叶成分,表明在晚中新世,受地中海气候影响的希腊地区比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的中国地区更湿润。另外,对不同牙齿磨痕方法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结果显示传统的中磨痕可以反映较长时间(几个月到一年)的食性,新的牙齿中磨痕方法则指示数十天内的食性,而牙齿微磨痕则指示动物临死之前的食物。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头后骨骼的功能形态分析也用于对长颈鹿类的运动学特征复原。基于上述方法和手段,对化石长颈鹿类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并探讨其随时空的变迁。.作为反刍类最早的分支之一,以及中国新近纪动物群的重要成员,长颈鹿类化石既为偶蹄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内容,弥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欠缺,同时也是新近纪古环境和古生态复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2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DOI:10.5846/stxb202009292521
发表时间:2021
3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DOI:10.19336/j.cnki.trtb.2020112601
发表时间:2021
4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3
发表时间:2020
5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DOI:10.13925/j.cnki.gsxb.20200115
发表时间:2020

侯素宽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国的新近纪猪类化石:分类、演化及生态学意义

批准号:41872005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侯素宽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猴科动物苦觉受体基因的进化及其生态学意义

批准号:31500310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冯平
学科分类:C030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内蒙古固阳盆地早白垩世柏科化石及其起源演化意义

批准号:31700185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徐小慧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中国东北中生代襀翅目化石分类研究及其古生态意义分析

批准号:41002008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刘玉双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