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连续网络调查,样地试验和样地解析等方法,研究了带状间伐对赤松天然更新的影响、种子散落与萌发过程、生长节律、Gap特征与更新等。结果表明:采伐带和保留带内更新种群的数量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林的2.6倍和2.5倍;采伐带进入演替层的幼树达11500株/hm(2),是对照林的3.6倍。更新种群的数量以7年生菌最多,处于林隙内的个体生长较好。人工林种子干粒重20.79g,天然林为11.46g。赤松先期高生长明显,直径生长是在高生长趋于停止的后期开始,针叶与直径生长时期基本同步,侧枝与高生长同步。赤松根系发达,可塑性强,根系生物量中粗粮和大根占总根量的90%以上,中、小细根不足10%。赤松林下草本植物丰富,总计有30种64属102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延边天然赤松林的林分动态与生产力研究
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天然更新过程与时空格局
天然阔叶红松林林隙结构、动态与生态机理的研究
天然赤松林生态系统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的自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