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形成和生殖隔离是生命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存在生殖隔离,杂种育性低,但籼粳杂种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籼粳杂种不育的生物学机理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又有巨大的应用价值。S5是引起籼粳杂种不育的主要位点之一,其上存在一个"籼-粳-广亲和"三等位基因体系:籼与粳杂种败育,而广亲和系与籼、粳杂交,其杂种育性均趋正常。S5为研究植物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模式系统。本课题组经过近20年的研究,克隆了S5基因。S5编码一个天冬氨酸蛋白酶,该酶在籼粳稻中存在2个氨基酸的差异,广亲和基因则在5'端存在136-bp缺失,导致酶蛋白N-端的信号肽缺失,亚细胞定位改变。本课题拟继续以S5为对象,在遗传、基因、蛋白、分子和细胞学水平上弄清籼粳杂种不育机理。研究结果将增进对稻种起源、演化、遗传多样性形成、生态适应性等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调控生殖发育基因的认识,有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课题以控制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S5位点为对象,从遗传、基因、蛋白、分子和细胞学水平上展开研究,预期全面阐明粳杂种不育S5位点引起籼粳杂种败育的生物学基础,最终以S5为模式提出克服籼粳杂种不育的途径。.课题全面完成了预期的目标:(1)确定S5位点三个连锁基因ORF3、ORF4和ORF5在遗传上彼此互作,建立了一个控制S5的杂种不育和偏分离“杀手--护卫”体系的遗传模型。结合ORF3、ORF4、ORF5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基因型组合,遗传功能验证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提出了S5分子作用机理的模型:分泌到细胞壁的ORF5+降解某个底物后产生了胁迫信号,该信号被细胞膜上的ORF4+识别,传递到胞内诱导产生内质网胁迫。ORF3-不能解除内质网胁迫,激活了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珠心内产生不正常的PCD引起胚囊败育。而ORF3+能解除ORF5+导致的内质网胁迫,不会诱导PCD来影响胚囊育性(Yang et al., 2012)。(2)对水稻杂种不育和生殖隔离研究的已发表的相关成果进行归纳,细致梳理了国际上在各种生物中对生殖隔离研究的遗传与分子模型,提出了生殖隔离的三种演化遗传模型:平行演化、次第演化、平行—次第演化。三种模型能囊括到目前为止对生殖隔离研究的各种情形,提出了完整的解释(Ouyang and Zhang, 2013)。(3)通过对栽培稻、野生稻及其他物种S5相似序列的系统地比较和功能分析,提出S5起源的模型:S5是由水稻第五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三个祖先基因,通过Helitron转座子介导的转座事件,在稻族发生分化之后复制到第六染色体。随后通过产生新的序列和系列突变最终演化出新的功能。在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群演化产生过程中,选择驱动力的不同造成两个群体中固定了两种不同的基因型,同时因为S5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生理生化机制效应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生殖隔离(Ouyang et al., 2016)。(4)开展细胞学、转录组分析,从互作蛋白及信号传递途径,剖析S5系统三基因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课题对S5杂种不育和广亲和的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为籼粳杂种不育、物种生殖隔离分子机理、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S5体系调控机理的认识以及基于基因间DNA序列变异的分子标记对籼粳杂交稻的培育有很大的用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甘肃、青海地区小麦条锈菌监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稻籼粳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e的克隆和分子机理研究
水稻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c的功能分析与分子机理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遗传及其地理分布与系统发生规律研究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Sa复合体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