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荒漠化和沙化形势严峻的新疆,荒漠化防治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条件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多年的实践证明,科技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成果的运用,许多沙害严重地区人进沙退,变沙漠为绿洲。许多技术和成功的案例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本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利用新疆防治荒漠化纪念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科普基地以及沙漠公路防护林向参观者展示并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影视放映、主题报告、组织观光、建立科普网站等,旨在帮助社会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激发社会公众“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从自身做起,为荒漠化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项目实施的2年期间,专项组基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建立的防沙工程、依托学科领域专家、利用科普场馆和野外研究台站,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荒漠化一线,向青少年学生宣传“保护荒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在策划科普活动方面,除了每年春季开学季举办“科普教育体验双周”活动,每年春末夏初组织“科普项目走进沙漠”的科普考察,每年秋季开学季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周外,针对当前新疆“反恐”形势,特别注重将各项科普活动送到最基层,面向生活学习在荒漠化第一线的青少年。在活动形式方面,采取了参观标本馆,影视放映,专家报告,互动抢答,演讲比赛,参观野外研究台站和沙漠考察。在科普产品方面,编辑制作了“保护荒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系列宣传册和展板,主题包括:项目介绍篇、浩瀚荒漠篇、荒漠植物篇、荒漠动物篇、防沙工程篇、荒漠水资源篇,还建立了科普网站。在科普受众方面,注重新疆荒漠化地域代表性和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的特点,走进了位于沙漠前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校,还走进了主要来自南北疆偏远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的新疆内初班中学。参加本项目主办活动现场的总人数达12410人,加上与其它项目合作完成的总人数达40000人以上。在科普效果方面,综合活动现场,互动环节,学生的观后感、心得体会、板报制作以及教师反馈等因素来总结:将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思想早早播种到各民族学生的心田,让科学世界观占据他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最深处;拉近了科学研究与大众的距离,帮助认知荒漠化治理的科学研究成果就在身边;普及了干旱荒漠地区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送去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启发了学生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新疆,保护荒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北京私家园林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及现代城市建设背景下的保护对策研究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环高原湖泊人居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研究
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
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对典型土壤植被系统的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