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民间建筑的转译再现,是"现代性"和"传统性"的成功结合,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重要方向,亟待系统研究和发扬。课题综合口述史学、谱系学、跨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1950-1990年代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时间/空间谱系和思想谱系,挖掘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自发萌动"阶段取得的成果,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当代建筑"自觉探求"本土建筑文化提供宝贵经验;归纳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转译再现传统民间建筑的要素、方式、特征和模式,构建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理论体系;与日本本土性现代建筑比较,总结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经验与不足,并构建东亚建筑结合"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历史理论。课题以基本完成的江南地区本土性现代建筑谱系成果为模板,完善已具有研究基础的西部地区本土性现代建筑谱系并扩大到其他地区,与初步梳理的日本本土性现代建筑谱系进行比较,确保史学成果、理论建树和应用价值的实现。
“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是指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中,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移植与转化,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官式建筑的借鉴而言,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民间建筑,也即是传统民居和私家园林的转译和再现,体现“现代性”和“传统”的成功结合。课题综合口述史学、谱系学、跨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1950-1990年代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时间/空间谱系和思想谱系。课题对已基本完成的江南地区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时间/空间谱系和思想谱系研究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梳理了50-80年代上海的本土性现代建筑实践与同济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关系,冯纪忠对1960-1980 年代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影响,1980 年代葛如亮、龙永龄团队,戴复东、吴庐生团队,卢济威、顾如珍团队等在江南地区进行的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实践。课题以江南地区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时间/空间谱系研究为样板,逐步推广到西北新疆地区、西南四川云南地区、福建闽南地区、华北地区。本课题在理论研究层面,通过对建构理论的系统翻译工作的组织,以及出版建构理论国际会议文集,为中国现代建筑史引入“建造”和“建构”的理论研究视野;同时,还组织了聚焦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方法和实践的“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国际研讨会,从“现代性的建构——政治、制度、话语”、“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谱系、时代、个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全球、地方、身份”角度分别进行,不仅呈现了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从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的社会政治话语建构和全球视野的讨论中,为课题成果的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理论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1950s-1990s中国建筑转译引进理论及重构实践的研究
北茶马古道传统民居建筑谱系与活态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的现代性构建模式及其谱系研究
岭南民间工匠传统建筑设计法则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