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旨在研究封闭空间内电磁波准光近似条件与波形转换机理、天线阵列波束定向聚焦、幅相一致性等基本问题。运用准光学理论、电磁理论、数值模拟和仿真方法分析封闭空间内电磁场工作模式、幅度与相位分布、天线近场耦合、介质透镜聚焦与相位补偿等物理问题,构建准光合成网络系统模型,建立完善封闭空间内准光/空间功率合成理论体系,对准光/空间合成特性(带宽、损耗、合成效率、输出功率、幅相一致性、隔离度等)展开理论研究;提出毫米波封闭空间内准光合成最优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完善理论、验证分析方法和模型,为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该课题研究将突破毫米波固态器件功率合成的技术难题,提高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基础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提供一种新型毫米波固态合成功放技术,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应用于军事和民用电子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主要围绕封闭空间内毫米波准光/空间功率合成技术进行理论、电路、方法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微波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的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 宽带同轴阶跃阻抗变换设计公式,宽带扩展同轴波导功分电路阻抗匹配公式,同轴锥体过渡设计公式, 方形同轴链式功分电路耦合系数公式, 旋转电场模式的多路同轴波导功分器等效电路分析公式,环行腔功分器等效电路及设计公式,微带贴片天线波导内准光功率合成设计公式, 基于信号交叠技术的超宽带滤波型功分器设计公式,感性加载Y型谐振器特性分析公式等。在电路、方法和工程应用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超宽带32路环行腔功分器,Q波段32路环行腔功率合成电路,毫米波同轴功率合成放大器,基于混合径向/矩形波导空间功率合成技术的Ku波段200W脉冲功放,微带贴片天线波导内准光功率合成,准八木天线准光功分/合成网络,集成槽线隔离技术超宽带滤波型功分器等。设计了几种感性加载Y型超宽带滤波器,对具有陷波频响特性的超宽带滤波器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超宽带槽线谐振器滤波器,复合左右手传输线滤波器,宽阻带带通滤波器,双通带/双阻带滤波器等,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制了U频段(工作频率范围36 GHz~47.5 GHz,涵盖了申请指标中的Q频段(43GHz~46GHz)频率带宽要求)32路功率合成器实验样品,验证了本研究所获得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共发表和录用论文48篇,其中在杂志上发表期刊论文27篇,录用9 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为美国发明专利。取得的各项成果均超过预定申请指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三毫米波固态源准光功率合成技术
基于波导透镜天线的毫米波准光功率合成技术
短毫米波准光谐波功率合成固态源研究
短毫米波新型准光学谐振腔功率合成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