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经验与社会响应能力变化: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0156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魏本勇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晓丽,齐文华,孙磊,武洋
关键词:
灾害经验地震减灾对策应对能力
结项摘要

Improving society’s capability of responding to natural hazards has been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disaster losses by aiming to continuously reduce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risk. Previous experience of disast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society’s response capability to disaster. Taking 2008 Wenchuan and 2013 Lushan earthquake for example, this project is to study society’s capability change of responding to Lushan earthquake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by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oc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theory in the stricken area. The aims of this project mainly focus on four points: 1)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public response capability between to Lushan earthquake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2)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ious earthquake experience and public response capability to earthquake. 3) to discuss the inner mechanism of public response behavior to earthquake disaster. 4) to estimate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response capability sinc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project would provide empirical c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ponse capability to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disaster response theory mechanism.

提高灾害响应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的基本途径之一。灾害经验的积累是建设灾害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题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二次受灾区为主要研究区,利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对比分析及质性研究等综合方法,定量评估当地社会公众的震灾响应能力,分析灾区公众震灾响应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梳理灾区地震经验与公众震灾响应能力的关系,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探讨灾区公众社会响应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评估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当地公众震灾响应能力的建设成效,为地方社会响应能力的建设及灾害响应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实证参考和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提高灾害响应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的基本途径之一。灾害经验的积累是建设灾害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课题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二次受灾区为主要研究区,基于地理学、社会学、灾害学等学科理念,依据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技术手段,利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及质性研究等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了灾区公众震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包含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应急响应和震后情绪控制4个维度;完成了受灾区公众地震灾害响应标准数据库的建设,收回调查问卷1500余份、近40万个数据量及其他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定量评估了当地社会公众的震灾响应能力,分析了灾区公众震灾响应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灾区地震经验与公众震灾响应能力的关系,发现了公众震灾响应能力及响应行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给出了提升当地社会震灾响应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当地公众的震灾响应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受灾对象的震灾响应能力具有群体差异性,灾害经历和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等)对其都有明显影响;地震经历或经验能够显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响应水平,但地震经验对公众灾害响应能力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正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模糊,会逐渐地减弱;而对于普通公众,时间推移的弱化影响不明显,地震灾害冲击程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的信息体验方式,对于公众灾害意识和响应能力的影响不同,直接经验的正向作用最为直接和有效,观察示范学习的影响次之。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的作用存在多向性,且效果作用存在群体差异。汶川经验对当地社会震灾响应能力建设存在积极作用,需要抓住契机,有目标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多样的灾害信息体验方式,不断强化和提升社会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该研究对于梳理灾害经验和灾害响应行为形成关系,深入理解公众灾害社会响应行为机制,促进灾害响应能力的建设,推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6.004
发表时间:2020
2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3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DOI:10.16506/j.1009-6639.2018.11.016
发表时间:2018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DOI:
发表时间:2015
5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DOI:10.16285/j.rsm.2019.1374
发表时间:2020

魏本勇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性研究

批准号:41674059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梁春涛
学科分类:D0404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芦山地震后的微地震监测

批准号:41340009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梁春涛
学科分类:D040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3

芦山地震的构造特征与地表响应研究

批准号:41340005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李勇
学科分类:D021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4

汶川地震的地貌响应量化研究

批准号:41102136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任治坤
学科分类:D021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