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泥处理、尾矿治理、软土固结等工程中,常需要加速排水固结。传统的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等技术难以满足工程的需要,而对低水力渗透性细颗粒介质排水固结具有 明显优势的电渗法,因电极腐蚀和能耗问题,在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开展电渗机理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本项目拟采用三种代表性单组分矿物及其组合,以及添加有机质的人工混合土进行电渗试验,将粘土矿物学与岩土力学相结合,探明电渗的矿物学机理。结合土体矿物特性、吸力和电渗能耗三方面的试验研究,建立以土体能级密度为主要参数的电渗本构模型,使其既适用于非饱和土又可不必量测复杂的吸力参数。通过软粘土地基排水固结和淤泥堆填排水固结电渗模型试验,对该本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进一步探明电渗的微观机理,并为电渗工程领域研制新型防腐电极材料- - 电动土工合成材料、降低电渗能耗以及电渗排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不同电极、不同粘土的电渗试验,进一步探明了电渗的矿物学机理,研究表明,电渗的效果取决于土体中可运移离子的迁移能力,而非取决于吸力引起的反向水力梯度和电势梯度作用的平衡,因此提高电渗排水固结效果应该从维持土体中离子的运移能力着手。.本项目研究把EKG材料从概念变成现实,是电渗排水固结领域的重大进展。EKG材料同时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电渗法的两大问题——电极腐蚀和电渗能耗过高的问题,激起了国内对电渗研究的极大热情。.电渗能级梯度理论,以土体能级密度代替吸力,构建了全新的排水固结理论框架,并为电渗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电渗能级梯度理论,提出了电渗排水固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传统Esrig理论无法给出电学设计参数的不足。.研发的EKG材料、建立的电渗能级梯度理论、提出的电渗排水固结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了验证。现场试验场地面积为19m×15m,淤泥吹填深度为5.8m,经过36 天的电渗排水固结,含水量从62%降低到36%,承载力从0提高到70kP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本项目研究的推进,目前电渗法面临的新的挑战包括:1)大面积应用时需要很大功率的电源;2)电势沿深度方向损失,5m以上吹填淤泥的排水固结仍然是个挑战;3)EKG材料的成本很高。这些新的挑战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软土电渗固结机理与模型
淤泥吹填土EKG电渗固结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
电渗析/反电渗析无电极集成系统的设计构建及自脱盐机制研究
电场调控电渗流微涡旋机理和生物颗粒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