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毛类纤毛虫为一大类菌-藻食性的原生动物,是水体微食物网的主要构成之一。尤其在湿地生态系中,对于能量流动调节、环境评价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国内迄今在淡水湿地生境中严重缺乏针对腹毛类的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本申请拟以白洋淀湿地为采样地,在银染技术基础上,辅以分子等现代手段,深入开展以分类学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在揭示和建立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种类鉴定、检索资讯、区系构成、群落特征等基本信息的同时,同步开展对形态种的DNA提取、疑难种基因条码等相关分子生物学资料的建立,完成对此特定水体中该类群的家底摸清以及历史性混乱与错误的修订。成果将填补我国淡水湿地中腹毛类纤毛虫分类学研究的学科空白,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湖沼学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将为特定历史时期白洋淀湿地保护与评价提供一份具有坐标性意义的纤毛虫基础生物学档案。
腹毛类纤毛虫是各类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纤毛虫原生动物类群,作为微型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本课题涉及腹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学与细胞发生学研究,以填补国际间该类群研究的不足:许多种群的纤毛图式、分子生物学信息不明或残缺,细胞发生数据缺乏,多个类群的系统地位及关系不明。为此,4年来,本课题主要围绕开展了对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特征、纤毛图式、细胞发生、SSU rRNA测序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成果包括:1)共采集并鉴定40种腹毛类纤毛虫,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了3个新种,对10余种存在混乱/记录不祥的种类重新厘定、重新定义、补充纤毛图式及统计学资料;2)完成了对20种/种群的DNA提取工作,对其中15种的SSU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对多个种类的分子系统地位进行了探讨;3)Deviata 属的种类分类学特征混乱,分类地位长期不明,本研究对两种Deviata属的两个代表性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发生学研究;4)对一种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Perisincirra paucicirrata中国种群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发生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5)对施氏尾全列虫的活体形态、纤毛图式及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以18S rDNA序列为基础对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探讨; 6)对白洋淀原生生物及轮虫多样性和生态学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共记录白洋淀原生生物238种。对50种(属)异养鞭毛虫、36种(属)原生植物、2种(属)肉足虫、12种(属)纤毛虫和7种轮虫进行了显微拍摄,积累了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数据,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上述工作已形成5篇文章,其中2篇在国际主流刊物被SCI收录,有4篇SCI文章待发表;在本课题的部分资助下,申报2项发明专利,其中1项已获批。上述成果分别在分类学和纤毛虫系统学、细胞学领域领域填补了若干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促进我国海洋纤毛虫有关领域研究之拓展和深入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为生态学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背景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府河-白洋淀硝酸盐来源判定及迁移转化规律
武汉东湖腹毛类纤毛虫的多样性与系统学研究
典型河口区腹毛类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关键类群系统发育研究
湖南和湖北地区下毛类纤毛虫分类区系的研究
白洋淀湿地中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