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全球变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野外控制实验,研究降雨格局改变(自然降雨, 春季增雨30%, 春季减雨30%, 夏季增雨30%,夏季减雨30%, 春季增雨30%+夏季减雨30%, 春季减雨30%+夏季增雨30%)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各组分的影响(包括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植物群落呼吸、土壤呼吸、土壤自养呼吸、土壤异养呼吸、叶面积指数、优势植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区分并定量碳循环的各个组分对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的贡献,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雨格局响应的生态学过程和生理机制,预测在降雨格局改变背景下我国半干旱草原区初级生产力和碳通量的变化趋势, 同时通过比较施氮区和对照区的水分效应,验证"渐进式氮限制"假说,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中长期动态模型提供可靠的基础参数,并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府河-白洋淀硝酸盐来源判定及迁移转化规律
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雨的响应阈值及机理研究
不同干旱强度下气候过渡带典型森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脉冲式降雨的响应
半干旱沙地植物生长对降雨增减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