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处于华北陆块与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衔接的枢纽位置,受古生物缺乏和钻探程度低等限制,其沉积基底时代存在2种不同认识(古生界/新元古界),致使本区前中生代地层对比、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等一些基础地质问题存在疑义。2008年我们提出了安参1井钻遇基底与盆缘新元古界岩石学特征相似的观点,本次申请拟以安参1井钻遇前中生界为重点,以四十里长山和淮南地区新元古界露头为辅助,通过镜下鉴定、同位素测年和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及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查明沉积基底的地层组成、厚度分布、古生物群类型、同位素年龄、构造特征及其与邻区新元古界的对比关系,综合厘定前中生代沉积岩的地质时代,恢复原始沉积环境,查明构造格局,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为合肥盆地新元古代地层的确认提供直接证据,也为华北陆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模式研究和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依据。
合肥盆地处于华北陆块与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衔接的枢纽位置,受古生物缺乏和钻探程度低等限制,其沉积基底时代存在2种不同认识(古生界/新元古界),制约了油气资源潜力等研究。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依托单位大力支持下,全体项目人员协作努力,经过3年研究工作,按照计划书要求,借助于以往合肥盆地油气地球物理数据和安参1井前中生界岩心,主要完成了48件次安参1井岩芯微体古生物鉴定、2组样品有机地化指标测试、2件次碎屑锆石同位素测年、3条电法剖面350公里和11条地震剖面1200公里数据处理和解释等工作,发表SCI论文3篇,参加2次国际学术交流,培养2名博士研究生,召开2次内部进展研讨会,取得如下主要成果认识:(1)安参1井基底泥岩近百颗锆石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显示,锆石年龄分布在245-2900Ma,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该样品存在上古生界或上元古界2种认识),可以排除该样品属于新元古代的可能性。(2)在安参1井基底首次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微古植物,共发现40余属110种的孢子和花粉,主要为晚二叠世的种属,为判断安参1井4520.00-5152.00m地层属于上古生界提供了重要依据。(3) 综合古生物学和同位素测年等多种证据,认为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均为中侏罗统;朱巷组为上侏罗统;响导铺组为下白垩统。(4)根据近年来地球物理数据,获得了深部信息丰富的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图像,揭示了合肥盆地及其邻区深部地质结构,识别了上古生界分布范围,除霍邱凸起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最大厚度约为5000m。(5)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等,发现郯庐断裂南段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为走滑活动区,西侧为伸展活动区。(6)有机地化分析显示,镜质组反射率为1.0-1.5%、Tmax为433--487℃;这与孢粉颜色(橙棕色)反映的演化程度相吻合。有机碳含量偏低(0.05-0.21),而且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显示为贫氢次生组分,这与发现了丰富孢粉化石不太一致,推测该样品可能与富含孢粉的层位不一致所致,或样品数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或断裂活动影响 (7)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划分了合肥盆地演变过程:印支末期逆冲推覆阶段、早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沉积阶段、晚侏罗世挤压逆冲阶段、早白垩世伸展断陷阶段、古近纪正断裂发育阶段、新近纪拗陷阶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地层沉积时代和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的碎屑矿物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北疆克拉美丽山南坡晚古生代弧前盆地地层时代、物源区特征及构造属性
松辽盆地前中生代基底年代-构造格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