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典型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水文地质调查,结合试验柱模拟实验,研究硝酸盐在包气带与饱和带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点和转化归趋机制。构建用于硝酸盐去除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与非生物燃料电池(SFC),研究电极材料与布置方式、盐桥组分与规格、温度、pH值、总溶解固体(TDS)、氧化还原电势(ORP)、水力停留时间(HRT)、NO3-与TOC浓度、碳源种类、阴极室内有无微生物等因素对NO3-去除的效率、速率和转化产物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合16S rRNA测试,分析MFC阳极室内的优势菌群。通过物理模拟实验,验证小试成果,优化MFC/SFC的工艺和结构参数。成果对开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新技术,解决当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成本高、操作维护难度大、修复周期长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对环境水利科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典型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调查,结合砂柱实验,初步掌握了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归趋机制。开展了单室与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非生物的铁燃料电池(SFC)和电极-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并结合16S rRNA测试,分析MFC阳极室内的优势菌群。在此基础上,制作了MFC/SFC中试装置,通过中试进一步验证燃料电池法用于地下水硝酸盐修复的可行性。主要成果如下。.(1)砂柱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由大至小的碳源依次为乙酸钠、乙醇和葡萄糖;最佳碳氮比为3:1;最佳初始pH为7.0;硝酸盐的转化主要发生在非饱和区;渗滤速率低于0.3m/h时,出水中没有亚硝酸盐。.(2)电极-生物膜法的硝酸盐去除效率高于传统的生物膜法,并可减少碳源的补给。二维电极生物膜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停留时间6h、电流5mA、碳氮比为2.5;三维电极生物膜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停留时间3h,电流40mA、碳氮比为1。.(3)阴、阳极均为碳布的单室MFC对硝酸盐的去除率为65.7%,平均降解速度约3.93mgNO3-/L•d,而厌氧对比装置的NO3-平均降解速度只有0.55mgNO3-/L•d。.(4)双室MFC和SFC的反硝化作用与盐桥长度负相关,与盐桥直径正相关;在盐桥内径为1.5cm、长度为30cm,NO3-初始浓度为365mg/L时,双室MFC和SFC的NO3-去除率分别为76.6%和75.1%,平均降解速度分别为9.99mgNO3-/L•d和9.79mgNO3-/L•d,NO3-去除速率与MFC和SFC的输出电压正相关;阴极为镀PbO2的不锈钢板比没有镀层的不锈钢板和碳布更有利于硝酸盐的降解;阴极室微生物的添加能提高硝酸盐的降解率;MFC阳极室内的优势菌种为厚壁杆菌(Bacilli)、A-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5)室温下,SFC和MFC中试装置对硝酸盐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9.58%和65.46%,硝酸盐的平均降解速度分别为11.036mgNO3-/L•d和6.337mgNO3-/L•d;NO3-的降解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本研究成果对开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燃料电池法原位修复新技术,解决当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成本高、操作维护难度大、修复周期长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府河-白洋淀硝酸盐来源判定及迁移转化规律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岷江流域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排放通量
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机理研究
基于NAIO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生物脱氮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