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反应引起细胞损伤并诱导细胞癌变被认为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机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6、IL-8、IL-1β、TGF-α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我科以消痰和胃方为代表方剂从痰论治胃癌前病变可有效缓解症状并逆转病理状态;实验研究发现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在胃癌组织中有显著升高,将其划归为痰证理论的痰浊范畴,从痰论治的治法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治疗胃癌。本课题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以纯炎症阻断剂AG490阻断炎症反应,对比与未阻断炎症的模型组大鼠IL-6、IL-8、IL-1β、TGF-α的表达水平,观察炎症反应在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再以消痰和胃方干预胃癌前病变大鼠,观察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的一般状况、胃黏膜病理结果及各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证实炎症反应在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为从痰论治胃癌前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明确从痰论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
本课题初期采用了文献大多文献报道的100μg/mLMNNG(N-甲基- N′硝基-N-亚硝基胍)的综合造模法造模,但最终异型增生的阳性率仅为20%。为了探讨MNNG的适宜浓度,课题组提高了MNNG的浓度,通过病理检测异型增生阳性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测量NF-κB、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确定了MNNG的适宜浓度,建立了一个异型增生阳性率高的大鼠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通过建立高质量的PLGC大鼠模型,观察了消痰和胃方对大鼠病理变化的影响;采用了免疫组化、Western Blot、ELISA、RT-PCR等不同方法从组织蛋白、血清蛋白、基因表达等多种水平验证了PLGC大鼠NF-κB、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及消痰和胃方的干预作用。. 实验结果证实,采用300μg/mL MNNG溶液综合造模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异型增生阳性率可达到60%-70%,且大鼠一般状态差,体重增长缓慢,模型中NF-κB、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从痰论治的消痰和胃方能改善PLGC大鼠一般状态,增加体重增长,改善病理状态;PLGC组织中蛋白、血清蛋白、基因表达等多种水平证实各促炎细胞因子均呈升高状态,国内多项针对PLGC与炎症的文献均支持本课题结果。但本课题采用的检测方法全面,针对的促炎细胞因子网络较多,更系统地说明了PLGC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关系,较目前国内多数研究PLGC与炎症的文献更为全面深入。中药组结果证实,消痰和胃方可降低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中NF-κB、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降低PLGC大鼠血清中各促炎细胞因子的浓度;降低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中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的平均相对表达量。以方测证,痰浊是PLGC的致病因素; NF-κB、TNF-α、IL-1β、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是痰浊的构成部分。本课题为消痰和胃方治疗PLGC提供了实验室证据,并证实了降低炎症反应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下调SNHG16对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白郡符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探析
血清 VEGF、pro⁃ADM 水平与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来源外泌体诱发腹膜间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基于NF-κB通路探讨从痰论治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稳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基于DNA微卫星不稳定探讨从痰论治胃癌机制
基于HIF-1α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从痰论治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基于HIF-1α-SIRT1-beclin1介导自噬失衡研究从瘀毒论治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