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后矿床的保存与变化是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程度不高,至今仍属于薄弱环节。矿床的保存与其隆升剥露密切相关,深入细致研究恢复矿区矿床的隆升和剥露历史,是揭示矿床保存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本项目将在成矿规律研究基础上,综合应用裂变径迹、(U-Th)/He、40Ar-39Ar年代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多种技术方法,研究成矿期次、构造活动期次以及二者间的联系,定量计算不同矿区、不同矿体、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冷却隆升速率、隆升幅度、剥蚀速率和剥蚀量,探讨矿床保存深度与剥蚀量间的关系,总结不同时代、不同矿区矿床保存-变化过程,建立新的矿床地质-保存环境模型,完善矿床预测的综合示踪标志,最终预测不同矿区、不同地段隐伏矿床可能的产出深度,给出矿床可能已经被剥蚀殆尽的区段或地段,为深部找矿和区域金成矿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夹皮沟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 主要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完成大量分析测试, 发现多个与成矿有关的隐伏岩体和蚀变矿化带, 发现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床,为找矿预测开辟了新方向。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94.7℃~429.8℃,主成矿温度在180°C~280°C,属于中温成矿。成矿深度平均在1.73Km~ 3.70Km。我们综合应用裂变径迹,锆石U–Pb和40Ar/39Ar 定年技术,探讨夹皮沟金矿区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期次。金矿石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有3组: 86–106 Ma,120–138 Ma and 153–155 Ma; 锆石U-Pb年龄可分为 166–170 Ma, 208 Ma, 228.9–230.0 Ma and 2342–2536 Ma 4个组; 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为与上述年龄组吻合。这样, 总计有230.0–228.9 Ma, 208 Ma, 170–153 Ma, 138–120 Ma和106–88 Ma 5个年龄组。鉴于样品采自蚀变矿化岩石, 锆石亦为热液型, 所以这5个年龄组也是金成矿期的体现。区内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即160-(85±10) Ma, (85±10)-(28±2) Ma和(28±2) Ma至今。应用不同技术方法定量计算出系列相关参数值,其中矿区平均剥露程度为0.03 - 0.05 mm/a, 2.28 - 3.05 km和2.66 - 2.83 km。3个阶段相应的剥露厚度分别为2.90 km、0 km和1.17 km。由于矿体成矿深度为1.73-3.70 km, 所以,夹皮沟矿区金矿床总体保存状况良好,下部仍有较大探矿潜力。同时,建立了研究矿床不保存变化与隆升与隆升剥露较为详细具体的技术程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技术的胶西北玲珑、焦家金矿床隆升剥露差异对比研究
冈底斯西段朱诺斑岩铜矿床隆升剥蚀与矿床变化保存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定量约束
西藏甲玛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隆升剥露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