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识别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理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572072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王桂荣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杨婷,王冰,杜立啸,张睿彬,曹松
关键词:
昆虫行为调控刺吸式害虫
结项摘要

When aphids are attacked, alarm pheromone secreted from their cornicles or siphunculi enables neighbors to escape damage. The aphid alarm pheromone could be used in direct application treatments to crops to reduce aphid colonization and also provide reliable cues for host-seeking of parasitoids or predator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alarm pheromone analogs have been a hot topic of how to control aphid damage and further to reduce virus spread. Although researches in the past decade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in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of aphids raised by alarm pheromon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larm pheromone-encoding in aphid needs i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proposal, Odorant receptor and odorant binding protein genes encoding aphid alarm pheromone will be identified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ed through comparative genomic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lectrophysiology. Based on this, we could reconstruct aphid alarm pheromone perception pathway in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system and fruit fly mutant to elucidate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alarm pheromone preception, which may provide the logic proofs for screening and designing stable, nonvolatile analogs of aphid alarm pheromone, and further use to reduce aphid damage in the field.

蚜虫在受到外界威胁时,从腹管中分泌报警信息素使周围的同伴能够迅速逃避敌害。在害虫防治的应用上,这种报警信息素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蚜虫聚集、控制蚜虫数量,而且为天敌搜寻蚜虫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因此,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合成和应用一直是防治蚜虫危害进而减少植物病毒传播的热点课题。通过近20年的研究,虽然对报警信息素引起的蚜虫的生理行为及触角电位反应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对蚜虫识别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制却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鉴定和克隆编码蚜虫报警性信息素的气味受体和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通过体外表达的方法重建蚜虫报警信息素识别系统,阐明蚜虫识别报警信息素的神经和分子基础,为从分子水平筛选和设计稳定的、不易挥发的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进而用于控制蚜虫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许多种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是(反)-β-法尼烯(EBF)。蚜虫在受到捕食或寄生性天敌威胁时,从腹管中分泌报警信息素使周围的同种个体能够迅速逃避敌害。蚜虫对报警信息素的感受依靠高度灵敏地化学感受系统。尽管像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等大量的化学感受基因已经从基因组中注释和鉴定出来,但是对蚜虫识别报警信息素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却有待深入研究。本项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鉴定和功能分析表明豌豆蚜气味受体家族成员ApisOR5与气味共受体ApisOrco共表达在豌豆蚜触角第六节大的板型感器神经元树突膜上,参与对EBF的识别。此外,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蚜虫体内气味受体ApisOR5和气味结合蛋白ApisOBP3和ApisOBP7基因,蚜虫丧失了报警行为。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发现类似物乙酸香叶酯同样可激活ApisOR5,并具有同EBF相似的驱避作用。综上所述,豌豆蚜ApisOR5对于EBF的识别至关重要,证实以EBF受体为靶标高通量筛选蚜虫驱避剂是可行性的,为发展新的蚜虫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DOI:10.11999/JEIT210095
发表时间:2021
2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19.016
发表时间:2020
3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DOI:10.13488/j.smhx.20190284
发表时间:2019
4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1.002
发表时间:2019
5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DOI:10.16285/j.rsm.2020.0744
发表时间:2021

王桂荣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703632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19.1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300233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203113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230062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9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批准号:31071752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多种蚜虫报警信息素结构鉴定及生理生态作用研究

批准号:39170521
批准年份:1991
负责人:张钟宁
学科分类:C1402
资助金额:3.8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苜蓿蚜感受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理研究

批准号:3137236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班丽萍
学科分类:C1602
资助金额:7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玉米蚜虫取食诱导型启动子的筛选及用于调控报警信息素EβF合成的研究

批准号:31401757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李京
学科分类:C1403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蚜虫性信息素及其生态作用的研究

批准号:39570116
批准年份:1995
负责人:张钟宁
学科分类:C0405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