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由泛华夏陆块西南缘和南部冈瓦纳大陆北缘多期次弧后扩张、裂离,弧-弧、弧-陆碰撞形成的复杂构造域。自北向南可划分为泛华夏早古秦祁昆区、泛华夏晚古羌塘-三江-扬子区、冈瓦纳北缘晚古-中生代冈底斯-喜山区。其间有四条板块缝合带曾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界线:印度河-雅江带、西金乌兰-金沙江带、班公湖-怒江带和双湖-龙木错带。大多认为班公湖-怒江带在晚古为两大陆界线,但新成果表明双湖-龙木错带可能是两大陆的界线。羌塘已成解决南北两大陆界线的关键地区。利用古地磁研究特有优势,重建青藏高原主要块体晚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及其运动学过程,厘定冈瓦纳和欧亚大陆的界线。北羌塘、南羌塘及分割它们的双湖-龙木错带是本研究的目标。重点恢复C-P阶段二者的古地理位置(至少是相对位置)及其变化(运动学过程),分阶段恢复古洋盆规模,为研究青藏高原陆块结构、恢复构造史提供古地磁约束。
本项目以古地磁学为主要研究手段,以恢复青藏高原羌塘块体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古纬度变化,重建块体北向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其旋转角度等运动学问题为研究目标,在青藏高原腹地进行系统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精确度及可靠性指数较高的古地磁新结果。(1)获得了羌北地块二叠纪可靠指数较高的古地磁极位置,可作为研究羌塘地块构造演化的“锚点”;(2)初步获得了青藏高原北部部分主要块体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运动规律;(3)在雁石坪侏罗纪剖面中发现了砂岩剩磁倾角浅化现象;(4)从理论和技术上进一步完善了钻井岩心原始方位恢复的古地磁学方法。这些结果将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限定特提斯洋演化阶段青藏高原主要地块的陆块位置变化及其运动学特征,厘定冈瓦纳和欧亚大陆的界线等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进一步完善古地磁研究理论,拓展古地磁技术在国民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块晚古生代古地磁研究
青藏高原南羌塘地块二叠纪纬度变化的古地磁约束
松嫩和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重建:来自古地磁的约束
西藏羌塘地块侏罗-白垩纪运动过程的古地磁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