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宁夏水稻生产面临农业用水日益紧缺、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缺乏有效的改良盐碱土措施,以及水稻育种中耐盐种质资源缺乏等问题,将TILLING(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引入耐盐水稻种质创新中。以现有的化学诱变剂EMS(甲基磺酸乙酯)处理获得的1500份M2代为材料,根据已克隆水稻耐盐主效基因SKC1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利用高效的TILLING检测技术分析突变位点,获得耐盐突变体;通过测序验证突变体;进行盐碱地田间耐盐试验及盆栽试验,鉴定突变体的耐盐性,筛选出生产利用的新品种,或用于耐盐育种的新种质。相对于常规回交转育及转基因育种,本研究具有稳定快,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因此,通过该项目研究,可建立TILLING技术宁夏利用技术体系;解决宁夏水稻生产中耐盐品种缺乏问题;加快宁夏水稻耐盐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
本项目根据已克隆的水稻耐盐主效基因SKC1设计了5对特异引物,通过筛选确定了覆盖该基因全长的3对特异性强的引物,送国外合成了带荧光的TILLING引物。根据TILLING技术原理,按照TILLING技术操作步骤对经过化学诱变剂EMS(甲基磺酸乙酯)处理获得的1310份M2代水稻材料进行突变位点检测,这些M2代材料包含5个品种:宁粳28号、宁粳38号、宁粳41号、花109(宁粳45号)和花114。经过2011-2012年两年M2、M3代的连续检测及测序分析,检测到4个突变位点,分别是:423(G→A)、491(C→T)、674(C→T)、1039(G→T),4个位点碱基变化引起的氨基酸改变分别是:不变、P(脯氨酸)→L(亮氨酸)、T(苏氨酸)→M(蛋氨酸)、R(精氨酸)→L(亮氨酸),表明423位的突变是同义突变(只发生碱基改变而没有引起相对应氨基酸改变),其它3个突变位点是错义突变(碱基和氨基酸都发生改变)。这些位点分布在宁粳28号、宁粳38号和花109(宁粳45号)三个品种中,品种宁粳41号和品系花114没有检测到突变位点。.根据测序图谱分析了突变位点的杂合/纯合性,位点423和1039既有杂合突变也有纯合突变,对应品种为宁粳38号,而位点491和674只得到了杂合突变,对应品种为花109和宁粳28号,不同品种的突变位点不同,表明EMS诱导的基因突变与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获得SKC1基因纯合突变体5份,杂合突变体14份。纯合突变可以稳定遗传,杂合突变后代会继续分离。.利用公式(突变率=突变体数(位点)/样品数×基因长度)对突变频率进行了统计,总突变率为4/1310*1.6KB=1.9/MB,不同品种(系)的突变率有差异。.2013年对5份纯合突变株进行盐碱地田间鉴定和发芽期耐盐鉴定,以未诱变处理材料和当地生产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12TM11-1和12TM13-2两份材料的保苗率和成株率均明显高于未处理对照和当地生产品种,而株高、分蘖、穗长、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没有明显变化,这两份材料都是错义突变体,其它3份材料(同义突变)表现不及对照,试验结果符合预期。发芽期耐盐鉴定结果材料12TM13-2的相对盐害率好于对照,其它材料略好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经过3年的研究,本项目完成了计划任务,建立了水稻耐盐基因SKC1突变体的TILLING技术检测平台,发表学术论文3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TILLING技术的变性淀粉木薯种质创新研究
基于TILLING技术的棉花种质创新与差异片段筛选
大豆耐盐性遗传及耐盐种质创新的研究
水稻繁殖期耐盐种质资源的鉴定及耐盐基因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