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山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床产于森林覆盖区,研究程度较低。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1)多宝山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争论的焦点是该区成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是加里东早期,还是海西中晚期;(2)流体包裹体为主的成矿流体系统研究相对薄弱,多宝山矿床除发育早期的斑岩型矿化外,还经历了后期热液脉型矿化的叠加,其成矿流体系统比大多数斑岩矿床更为复杂;(3)斑岩型矿化与热液脉型矿化关系问题。本项目以斑岩型矿床最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工作中以成矿流体系统研究为重点,结合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解剖多宝山铜(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查明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规律,建立矿区年代学格架,厘定成矿构造背景,建立成矿模式。本项目不但可以丰富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理论,提高遭受后期构造-热液改造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研究水平,而且可以指导多宝山矿田的找矿勘查工作。
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本项目对多宝山和铜山2个矿床开展了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Re-Os定年,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矿床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多宝山矿田早奥陶世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79 Ma±,早奥陶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479 Ma±,中奥陶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年龄为468 Ma±,中奥陶世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60 Ma±,晚奥陶世的多宝山组火山岩喷发年龄为450~446 Ma,石炭纪的细晶闪长岩侵位年龄为341~310 Ma,中三叠世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38 Ma±,晚三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侵位年龄为219 Ma±,早白垩世的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为141 Ma±。Re-Os定年结果表明,多宝山和铜山矿床斑岩型矿化分别形成于479~478 Ma和476 Ma±,斑岩型矿化与早奥陶世的花岗闪长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热液脉型矿化发生在238Ma左右,成矿与印支期的花岗闪长岩有关,该期花岗闪长岩的热和热液活化、萃取了早期斑岩型矿化的铜、钼成矿物质,使早期的成矿物质迁移,最后沿着北西向的片理化带再次沉淀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多宝山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纯气相、含CO2三相和含子矿物多相4种类型的包裹体;矿床形成于较宽的温度范围,变化于110 ~﹥550℃,主要矿化温度集中于230 ~ 450℃;多宝山矿床各成矿阶段的流体气相成分均以H2O和CO2为主,液相成分均以Na+、Ca2+、Cl-和SO2-4为主,流体具富Na贫K、富Ca贫Mg、富Cl贫F特征。H-O同位素组成表明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而晚阶段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参与;C同位素组成暗示矿床的C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并与海相碳酸盐地层发生了C同位素交换;矿石的S-Pb同位素结果表明多宝山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Pb同位素示踪表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属于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是新元古代-寒武纪期间增生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晚奥陶世的多宝山组火山岩起源于亏损地幔,可能是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多宝山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多宝山矿床是一个受到后期热液脉型矿化强烈改造的斑岩型矿床,即:斑岩-热液脉复合型矿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福建姑田斑岩矿床成矿岩浆形成演化与铜钼富集研究
西拉沐伦钼矿带车户沟低氟体系斑岩钼(铜)矿床岩浆-热液转换、成矿流体演化与钼-铜分异富集机制研究
铜山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流体演化与成矿
典型斑岩钼成矿系统中钼和硫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以黑龙江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