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沙尘气溶胶通过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到达平流层低层进行传输的动力过程,是有关沙尘远距离传输的关键问题,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敏感因素。但迄今为止尚未进行过研究。本项目拟利用基于数值预报模式、沙尘预报模式的模拟研究方法、诊断方法并综合观测资料、激光雷达资料,针对东亚沙尘气溶胶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问题开展初步研究。首先,研究确定东亚地区能够导致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的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WEI-PV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研究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的强度、分布等基本规律;研究揭示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垂直输送带的三维结构;利用数值模拟和敏感试验模拟研究地形、非绝热加热等因素对这一输送的影响及其机制,揭示这一输送的形成机理并初步给出其概念模型;利用激光雷达偏振探测资料对相关结论进行验证;从而初步明确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这一命题。
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迄今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本项目在基于监测资料充分验证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事实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天气气候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试验、诊断和轨迹分析等方法对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SAGEII气溶胶监测及CAILPSO星载激光雷达监测资料充分证明东亚沙尘气溶胶能够实现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并在平流层低层进行持续性传输。(2)蒙古气旋和冷锋是东亚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的主要天气系统。蒙古气旋在春季达到最强,形成更显著的对流顶折叠,及其多样的气流穿越对流顶方式等,表明蒙古气旋更有利于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3)沙尘暴过程中,沙尘垂直分布受对流顶高度限制,对流顶越高,沙尘层越高,反之则越低。沙尘暴形成阶段,沙尘主体散布于对流层且无明显分层。沙尘传输阶段,主体沙尘明显分为两层,分别位于对流层低层(700hPa以下),及对流层中高层(500hPa以上)。且沙尘层始终与弱稳定度、弱风速垂直切变的中性混合层伴随。另外,在整个沙尘暴过程中,均有微小的、孤立沙尘区出现在平流层低层,且能实现持续性传输。沙尘在对流层中的传输为气旋式螺旋运动,在平流层中则为反气旋式。(4)蒙古气旋及冷锋型沙尘暴发展过程中,均能够形成明显的对流层顶折叠,其中,前者能够达到500hPa以下,后者为450hPa。在400hPa附近,蒙古气旋过程中上升运动或准垂直穿过对流顶底部,或与偏西、偏南、偏东气流叠加,准水平地穿过倾斜的对流顶,将沙尘输送至平流层中。冷锋型过程中,上升运动或准垂直穿越对流顶,或仅与偏西气流叠加,准水平穿越对流顶。在对流顶下落阶段,产生平流层到对流层净输送,在之后对流顶折叠的维持阶段,产生对流层到平流层净输送.(5)数值试验表明,高原、山地地形、地面热通量能够导致对流顶折叠及上升运动的增强,冷空气爆发、高空急流增强则有利于对流顶折叠加强,这些因素均能够导致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的增强。(6)进一步给出了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概念模型。本项目在明确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这一命题的基础上,较全面的揭示了其天气影响系统、动力、热力结构、形成和演变特点、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奠定了基础,也能够为揭示沙尘气溶胶的气候强迫效应提供借鉴和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一种加权距离连续K中心选址问题求解方法
东亚地区对流层顶特征与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分析
沙尘扬升、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及远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垂直分布及动力热力结构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近期变率的影响研究
东亚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痕量物质交换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