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脉冲星(MSP)源于X射线双星系统中的中子星(NS)吸积加速,此间磁场衰减。我们探讨MSP的最快自旋和最小磁场,以及它们和吸积质量、吸积率的关系,揭示MSP演化机制。 也研究白矮星吸积塌缩形成MSP的可能性,及其特性。 探讨高光度Z源和低光度Atoll源中子星的磁场、以及两者关系。 对于MSP和常规脉冲星的磁场(B)和自旋周期(P)分布差异, 根据B-P的演化模型, 采用Monte-Carlo分析NS早期B-P分布,得到演化后的分布状态,再与观测对比,确定磁场和周期演化的特征。 进一步, 做出各种测量方法得到的脉冲星和X射线NS磁场统计,分析其磁场演化规律。 研究双星MSP和X射线NS质量统计分布, 给出其质量和自旋周期关系,比较理论模型和观测结果,推论MSP形成过程。分析X射线中子星能谱得到其磁场约束。 探讨脉冲星的演化和空间运动分布, 为FAST望远镜巡天提供样本优选策略。
本项目研究毫秒脉冲星和其前身星--X射线双星系统中的吸积中子星(NS)的物理性质与演化过程。 我们利用X-射线源Cyg X-2,SAX J1808.4–3658和4U 1820–30检验千赫兹准周期震荡的相对论进动模型(RPM)和阿尔文波震荡模型(AWOM)。发现RPM预言的中子星质量比实际测量值系统的偏大,而AWOM预言的中子星半径为10–20 km, 这与观测结论一致。同时我们利用AWOM推测三个中子星源的内部物质组成, 进而推测千赫兹准周期震荡(kHz QPO)的发射位置,我们发现所有kHz QPO的发射半径均大于中子星半径,且Atoll源和Z源的发射半径都集中于16–19 km,这暗示了两类源具有相似的磁球半径。根据NS磁场-周期B-P的演化模型, 采用Monte-Carlo分析NS早期B-P分布,得到演化后的分布状态,与观测对比,得到观测与理论一致的结果。通过考虑引力波辐射,我们计算了毫秒脉冲星加速, 发现NS转动周期将出现最小值, 这与引力波角动量减少有关。针对Crab脉冲星,我们研究了其诞生周期,亿年量级的周期演化过程描述将为FAST望远镜观测提供依据。此外, 中子星的质量分布、毫秒脉冲星形成、双星脉冲星分布、QPO的轮廓分析,我们也一并计算,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们用RXTE卫星数据分析了atoll源4U 7135-44的软X和硬X的交叉相关函数,有百秒时间延迟的反相关出现在孤岛态,大多处于“孤岛”态的观测,软X和硬X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处于“香蕉”态的观测,软X和硬X是正相关的。然而在“香蕉”的右上部也探测到了软X和硬X的反相关。另外,我们对一个既有正相关又有反相关的观测号的谱进行了分析,反相关出现在这个观测的最大流量处。拟合结果表明在流量最大处,康普顿成分不是最小的,这暗示着反相关可能与软态和硬态的转变有关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中子星-奇异星相变与特殊毫秒脉冲星系统的形成
吸积中子星热物理探针研究
中子星和黑洞吸积盘振荡的理论研究
黑洞和中子星双星吸积盘演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