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硫循环在近岸海域水环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沉积物中硫的赋存状态是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标志.本申请拟通过对烟台市夹河河口、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深海排放口附近海域及四十里湾海水养殖区水体及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硫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深入剖析三种海岸带典型生态敏感区硫的来源、累计、迁移、转化、归宿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由此导致的水质酸化、水体缺氧、重金属释放等化学或生物过程对水质的影响以及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性。通过对比,认识河口、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区三种不同污染机制(主要为陆源和内源污染)下水环境中硫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水质影响的区别与机制,并结合相应区域多年水质资料,客观评价近年来烟台海岸带水污染事故及浅海养殖灾害性事件爆发的诱因,为海岸带水污染的有效防治和应急处理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本项目首先选取广州石井河水体与沉积物(含孔隙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硫在河流上覆水、孔隙水及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发现沉积物中硫化物的累积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探索了相应的黑臭河道水污染控制技术;然后以烟台夹河河口、套子湾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四十里湾浅海养殖区及养马岛外围海域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海岸带生态敏感区硫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发现海岸带硫的赋存形态主要以酸可挥发性硫为主,河口区域硫和重金属的累积效应高于污水处理厂排污区和浅海养殖区;为进一步探索海岸带硫的来源等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小组又选取渤海湾主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流域-河口-近海”体系下无机硫的形成机制,发现在淡水体系中硫化物的累积主要受硫酸盐还原过程控制,而在海水体系中则受有机质含量的控制。.除完成上述研究区域的研究工作之外,研究小组还完成了底泥再悬浮等模拟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均已发表文章。与此同时,在本项目系列研究成果的技术支撑下,研究小组在城市黑臭(硫含量较高)河道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项目不但按计划完成了相应内容,同时实现了拓展和应用研究。在本项目研究的支持下,共发表各类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4篇(1篇处在刊印阶段),E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1篇处在刊印阶段),同时另有3篇SCI论文处于修改或审稿阶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家畜圈舍粪尿表层酸化对氨气排放的影响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基于天然气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长江/黄河河口铀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潮滩归宿研究
贵州湖泊沉积物中硫与重金属和营养盐耦合循环的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水质影响
河口区表面活性剂的地球化学及环境信息
渤海湾海岸带铂、钯、铑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