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资源利用模型的汉唐时期东天山地区农牧文明发展与文化线路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801134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90
负责人:朱建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聂跃平,于丽君,高华光,张卉颜,刘芳,郭飞
关键词:
文化变迁文化扩散/传播遗产地理文化遗产空间分析模型
结项摘要

The area of 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nd also the bridge connec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time, agricultural and nomadic civilizations which developed and blended in unique form there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wo civilization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re particularly striking. In this research, individual spatial scope of agricultural and nomadic civilizations will b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relics to estimate the historic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computing result of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the an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ls will be built to reconstruct utilization degree of farming land and meadow in geographic space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civilization systems and to deliberate their development level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at, the possible cultural transmission routes will be simulated in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by social network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all the relics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ith special civilization spreading directions. This research wi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give a new scientific connotation for propelling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s well as building a more stable and united political situation.

新疆东天山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以独特的形式在这里发展与交融,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汉唐两个时期的文明成果最为引人瞩目。本研究将根据现存遗址的考古特征来划分农牧文明的空间范围,估算汉唐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通过对人口——资源之间的关系分析与相关历史数据的重建,构建古代资源利用模型,在地理空间上重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系统下耕地及草场的利用程度,进而研究文明的发展水平与空间规律。在此基础上,组建汉唐时期遗址间的社会网络,通过定量分析手段模拟历史上农牧文明传播的文化线路。本研究对于继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维护国家安定与民族团结赋予新的科学内涵。

项目摘要

东天山地区主要包括今新疆的哈密、巴里坤、伊吾、木垒、奇台、吐鲁番与鄯善等地,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对欧亚大陆的连通和古代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开展了东天山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遗址考古特征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重建历史农耕适宜区与游牧适宜区;分别对人-耕关系与人-畜-草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古代资源利用模型,分析古代资源利用情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构建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半农半牧、农牧文化融合构成的遗址间关系网络,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寻找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遗址;模拟东天山地区以农牧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路线。.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研究中对东天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空间特征与景观结构的认知,可为该地区的考古调查与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根据遗址的景观空间异质性特征对宁波鄮县故城进行考古研究,新发现了林地中的一处古代遗址,表明该项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构建农耕文化下的耕地资源利用模型与游牧文化下的草原资源利用模型,计算得到资源利用面积与资源利用率,反映出农牧文化的发展水平,揭示了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时空特征。该方法与模型也适用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它地区。.(3)通过对东天山地区汉唐时期农牧文化社会网络与主要文化线路的重建,从宏观角度解读了古代遗址的内在关联,揭示了农牧文化发展与融合的过程,对于历史文化认知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3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4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5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DOI:10.19713/j.cnki.43-1423/u.t20201185
发表时间:2021

朱建峰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600542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汉唐时期环塔里木盆地文化地理研究

批准号:41901163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张弛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青铜时代滇中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域金属文明发展研究

批准号:41073004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金正耀
学科分类:D0301
资助金额:4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河西走廊西部汉唐时期人类植物利用策略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批准号:41901090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史志林
学科分类:D0107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新疆天山葱属资源收集与利用

批准号:39560042
批准年份:1995
负责人:陆峻君
学科分类:C1511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