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雾产生工艺过程的实验室模拟与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863011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0.00
负责人:孙彦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何艳萍,王红,朱天赐,姚顺治,方文强,李春吟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酸雾抑制评价方法工艺过程模拟抑雾机理
结项摘要

Acid mist not only poses a serious health hazard to human but also causes air pollution and accelerates corrosion of equipments. Suppression of acid mist by using polymer microspheres is a new method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The merits include the repeated and long-term usage of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a high efficiency on acid mist suppression, additionally without secondary pollu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available, either with low efficiency or with secondary pollu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phere struc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acid mist suppression, this work will focus on: 1) simulation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of electrolysis, electroplating and acid picking in bench-scale and then establishment of a new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cid mist suppression; 2)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id mist suppression by using polymer microspheres throug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3) and further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microspheres on acid mist suppression.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s on suppression efficiency, major features, applicability and limitations can be obtain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Furtherm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acid mist suppressing performanc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new ways to inhibit acid mist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酸雾严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对大气环境和生产设备等的危害极大,必须予以防治。用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是一种与现有方法完全不同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抑雾效率高、可长期重复使用且无二次污染等显著特点,能从根本上克服现有方法在抑雾效果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两方面不可兼顾的严重缺陷。本项目拟在聚合物微球结构与抑雾效率之间构效关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在实验室实现对电解、电镀和酸洗等不同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模拟,建立对酸雾抑制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新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统计分析,对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的机理进行解析;深入研究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和功能化改性与抑雾效率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方法的酸雾抑制效果、主要特点、适用性和限制条件等做出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此外,酸雾抑制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的建立,对酸雾抑制领域新方法的开发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科学意义。

项目摘要

酸雾严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对大气环境和生产设备等的危害极大,必须予以防治。用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是一种与现有方法完全不同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抑雾效率高、可长期重复使用且无二次污染等显著特点,能从根本上克服现有方法在抑雾效果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两方面不可兼顾的严重缺陷。本项目在聚合物微球结构与抑雾效率之间构效关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在实验室实现对电解、电镀和酸洗等不同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模拟,建立对酸雾抑制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新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统计分析,对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的机理进行解析。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方法的酸雾抑制效果、主要特点、适用性和限制条件等做出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此外,酸雾抑制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的建立,对酸雾抑制领域新方法的开发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科学意义。.重要结果:.1)发明了酸雾抑制模拟实验室装置。实现了对酸洗、电解和电镀等生产工艺过程中酸雾的产生、形成进程、关键影响因素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并可以进行实时定性和定量分析。.2)建立了操作方法规范。该实验装置对硫酸酸雾的检测下限可达0.10mg/m3,检测误差±0.7%。同时可根据有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各种工艺条件下的酸雾抑制效果做出较科学客观评价,制定抑制酸雾产生的策略。.3)再次认识了酸雾的生成过程。证明酸雾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气泡产生—气泡增长—气泡脱离—气泡融合与分裂—气泡液面炸裂—酸雾形成6个阶段。发现酸雾存在溅射区和扩散区两种不同的分布。.4)证明本课题组发明的用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的方法十分有效。当选用不同粒径(0.45 mm~1.25mm,1.25 mm ~2.0mm和2.0 mm~2.5mm)和密度(比酸液密度小0.1g/cm3和比酸液密度大0.2g/cm3)的聚合物微球进行复配时,覆层厚度为10cm可保持抑雾率在98%以上,若覆层厚度为15cm其抑雾率最高可达100%。.5)对聚合物微球的表面进行亲水或疏水改性,可以在较低的覆层厚度下进一步提高抑雾效率。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09.026
发表时间:2020
2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3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002-0268.2020.03.007
发表时间:2020
4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DOI:10.15986/j.1006-7930.2017.06.014
发表时间:2017
5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孙彦琳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21577053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16300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新型酸雾抑制用聚合物微球的抑雾效能与机理研究

批准号:2157705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孙彦琳
学科分类:B0603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酸雾(雨)环境中染污绝缘子的电气特性及机理研究

批准号:59277306
批准年份:1992
负责人:孙才新
学科分类:E0705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燃煤烟气中电-热耦合驱动硫酸雾凝聚长大机理及促进方法研究

批准号:51906258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杨正大
学科分类:E0604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STAT1反义寡核苷酸雾化吸入转染肺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

批准号:30570814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范贤明
学科分类:H0108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