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西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景观要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完善了系统相悖的理论,提出了草业系统界面论、生物的时间地带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系统耦合的理论;解决了绿洲盐渍区草地改良和利用的几种关键问题;定量了山地一马鹿放牧系统的界面过程和放牧绵羊系统草畜界面的营养动态;分析了生态因子耦合与区配对策,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式和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产生了一系列草畜耦合的模式。在新资源植物-微孔草产业化开发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某些理论成果处国际研究水平前沿。项目在张掖和肃南扩展并完善了467hm(2)盐渍化草地改良试验区和3070hm(2)的草畜产业化开发示范区。完成研究论文100篇,发表70篇,专著初稿一部。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
天山北坡山地平原绿洲复合系统农牧优化配置机理与模式
荒漠绿洲水文-生态过程耦合试验研究
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