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干细胞(CSC)被认为是肿瘤的根源,近年发现肿瘤干细胞能够耐受缺血缺氧肿瘤微环境,但机制不明。前期研究提示自噬在肿瘤干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微环境中起重要作用。本项目拟首先从肝癌细胞系中分选CD133+和CD133-细胞,检测自噬抑制前后它们在缺血缺氧环境中的生存和成瘤能力差异,阐明自噬在肝癌干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微环境中的作用;其次建立CD133+和CD133-细胞自噬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检测沉默差异基因对CD133+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微环境的影响,寻找肝癌干细胞自噬的关键调控分子;最后在临床标本中,定性定量检测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关键调控分子的表达,确定人不同程度肝癌中是否存在自噬关键调控分子的表达差异,结合病理数据,分析这些调控分子的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复发的关系,以期获得可作为新治疗靶点的分子,建立新的有效的肝癌特异性治疗方法。
肿瘤干细胞可促进并维持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复发;肝脏肿瘤干细胞被认为与肝癌的预后也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缺血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最主要特征。而肝脏肿瘤干细胞究竟是如何适应缺血缺氧的肿瘤微环境的仍然不清楚。本项目探讨的主要目标是肝癌干细胞适应肿瘤缺血缺氧微环境的作用机制,重点研究自噬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从肝癌细胞系中成功获得CD133+和CD133-细胞,研究发现处于低氧低营养状态下的肝癌干细胞可通过发生自噬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以及克隆增殖能力。抑制自噬后,可以显著减少低氧低营养状态下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间的生存能力差异,并降低CD133+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我们的不仅完成了计划书上的相关内容,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增补研究。在进一步扩展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自噬参与肝癌的治疗抵抗作用中,抑制自噬可以增强肝癌细胞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此外,我们发现除了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肝癌细胞的化疗抵抗也具有重要作用,而自噬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目前已发表相关SCI论文6篇(已标注),总影响因子达30.4.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自噬在正畸应力微环境下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自噬对牙周炎微环境中牙周膜干细胞凋亡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自噬相关基因ATG7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神经细胞自噬节律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