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天牛等蛀干性害虫的危害,对我国的杨树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由于其幼虫生活的隐蔽性,目前常用的防治方法并不能够控制其危害。而在揭示云斑天牛与寄主植物的化学联系行为的生态学机制基础上,开发并利用植物引诱剂防治云斑天牛是一条新途径。本项目以云斑天牛与补充营养寄主野蔷薇和产卵寄主(幼虫寄主)杨树的"化学生态适应"为切入点,研究视觉因素、成虫发育及生理与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关系,在分析野蔷薇和杨树挥发性物质化学组分的基础上,利用触角电位仪(EAG)、GC-EAD、嗅觉仪、风洞等技术并结合林间诱捕试验,分离鉴定出对云斑天牛成虫具有诱集作用的活性化合物,从而阐明云斑天牛对其补充营养寄主和产卵寄主定位的行为机制,并为利用行为来控制云斑天牛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行为安全损耗和激励双路径管理理论研究
BDS-2/BDS-3实时卫星钟差的性能分析
杨树云斑天牛寄主定位信息化学物质及其分子感受机制的研究
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机制及在其种群持续控制中的作用
蛀干害虫云斑白条天牛的寄主专化性及其分化形成机制
杨树对天牛危害的抗性机制的研究